↑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济南历城,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舜曾经耕作的历山,即今日的千佛山,座落在泉城的东南隅。昨天上午,我趁兴登上了千佛山。这是一处超然世外的所在,不但可以近瞰城郭,俯窥街道,还可以      。但那是过去式了,因为雾霭迷离,云气氤氲,仅勉强辨出城区的(大概/大致),至于地平线上的黄河,以及其它什么峰,什么峦,皆隐而不现,只能向记忆深处(搜寻/搜求)了。兴冲冲上山,怏怏下山,将登缆车,忽见在城东北方位的一角,雾破云开,      。瞬间怔住,脑筋急转,立马联想到学界有关“华夏”二字的诠释

    此番做客泉城,也拟效仿前人,为它留下一幅文字的(掠影/剪影)。那天登千佛山,就是想借它的高度,鹰瞵鸟瞰,寻找某种创作的新鲜意象。争奈天公不作美,只好怅然下山。

    1.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座落  近(kàn)      B.雾霭  氤(wēn)

    C.诠释  俯(kuī)      D.做客  然(chàng)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概   搜寻   掠影    

    B.大概   搜求   剪影

    C.大致   搜寻   剪影    

    D.大致   搜求   掠影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②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显现出来

    B.①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②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

    C.①极目“齐烟九点”,远眺黄河     ②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

    D.①极目“齐烟九点”,远眺黄河     ②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显现出来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2015年,民航进入多事之秋,空难事件一个接一个,一时间,民航人草木皆兵,民航安全形势更是如履薄冰

    B.美国UIGO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来自于13亿光年外的引力波,引力波与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一样,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

    C.当“伪文艺”进入我们的文艺阵地后,文艺生态受到很大破坏,优秀作品主导文艺创作的生态格局岌岌可危

    D.历史可以证明,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的命运始终是紧紧相连的,我们共同经历过五风十雨,对于祖国的繁荣强盛、对于台海的和平稳定有着共同期盼。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与流行文化相比,乡土文化的变化明显迟缓,要想让乡土文化保持质朴无华的本色的同时吮吸流行文化的养分,需要下一番工夫不可。

    B.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撰写了一份近30多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直谏教育部。

    C.如果把读书与实践加以割裂,那么既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浪费,又容易让读书陷入纸上谈兵、眼高手低。

    D.今年一季度,近百家P2P网贷平台主动关停,这究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行业遇冷,还是转型机遇的出现,还不得而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于个人而言,每一次读《红楼梦》都会发现未曾发现过的东西;对于时代来说,不同的时代也会发现《红楼梦》不同的意义。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幅好的画一样,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新的启发。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一般来讲,我们在创作一个艺术作品时,主观性很强,希望它能影响人,或者希望这个小说能使人性发生变化。一旦我们预设了这个立场,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的过程中,就会特别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的就故意排除。只要有预设立场,对人性的观察面一定是比较窄的。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是没有预设立场的,所以《红楼梦》才会成为伟大的作品。

    有时候,父权、君权、师权各种权威都表示,因为我想爱护你,所以你不要知道太多。所有的爱都可以变成权威的借口。可是什么叫爱?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红楼梦》在现代意义上仍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面对人性的这种复杂,他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必须全部加以描绘,使读者在看《红楼梦》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红楼梦》是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的一本书,因为你的人生会因它而得到启发,获得成长,而作者从来没有很权威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

    我们可以把读者分成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读者,他认为,读了一本书以后自己就可以变好。那种所谓格言式的或者道德教训方面的书,如《菜根谭》,也许会对他有帮助。第二种读者则认为,人类在人性方面的摸索与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读书中会发现人性的复杂,同时也会发现,成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如果你是第二种读者,你在读了《红楼梦》第九回①以后就会思考,如果你面对这样的一个课堂,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你会怎么办?你也许会大骂他们一顿,说你们不守规矩之类的;然而你也可以借此了解你不在的时候学生的样子。这中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在第九回中,我最同情的一个人是贾政,因为他完全失去了跟下一代沟通对话的可能,他不仅跟自己的孩子宝玉没有办法沟通,跟佣人李贵也没有办法沟通。他只要一骂李贵,李贵就跪下来磕头。这个威权是悲剧性的。

    我在读《红楼梦》时常常提醒自己,小说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身上有贾政的部分,也有贾瑞的部分。我不觉得我是在外面观察这些人物,或者赞美、批判他们。好的文学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你自己。你会思考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个性里的这些部分。我以前常常会有那么几天,总想骂学生,就像贾政一样。有一天读了《红楼梦》,恍然大悟,自己怎么变成贾政了?之后就变得好一点。好的文学能提醒读者,所以我不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认同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有时候是去发现自己是不是也有一点贾政,有一点薛蟠,我觉得这是一个快乐的事,你会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本来就有弱点。这个小说的精彩是真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宽广。

    我希望能够跟大家探讨,怎么样把自己慢慢放进《红楼梦》当中,去真正地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人性有很多方面,并没有好坏的区别,我读《红楼梦》的时候真的不敢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1。

    (选自《蒋勋说红楼梦》,有删节)

    【注】①《红楼梦》第九回:回目为《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可以在不同的人性空间里适应不同的环境,给人以新的领悟和启发。

    B.《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

    C.阅读《红楼梦》,就是要把自己慢慢放进去,去真正理解人性并因此获得成长。

    D.阅读文学作品要做第二种读者,即在读书中发现人性的复杂和成长的不容易。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的做法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九回,会引发“如果我是老师……”这样的思考,使自己走进作品中的情境,或者借助作品了解现实。

    B.认识到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可能有贾政的部分,也可能有薛蟠的部分。

    C.审视作品人物,对其进行赞美或批判,真正了解人性,从最美最好的那个角色身上获得帮助和成长。

    D.读了《红楼梦》,突然发现自己怎么变成整天骂人的贾政了,之后就会调整自己,善待他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不给作品预设立场,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影响读者,对人性的观察与展示是宽泛的。

    B.父母老师往往把爱作为权威的借口,这不是真正的爱;曹雪芹则给予笔下人物真正的爱,即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

    C.很多人愿意反复看《红楼梦》,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那些堕落的人性跟所谓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

    D.比较简单的读者希望自己读了一本书就会变好,这类书不会是文学书;另一种读者则通过读书发现人性的复杂,这类书往往是文学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火

    阿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粱。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他侧耳倾听了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进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燃着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

    1.围绕“天火”这一线索,请用简单的文字概括梳理小说情节。

    2.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喝颂词,看似荒诞的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3.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多吉这一形象。

    4.文章结尾处,多吉和村民一起“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一场“山火”蔓延,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少而不羁,为镇功曹史。魏末北方大乱,乃事边将尔朱荣,甚见器重。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后军功为定州刺史。始魏相高欢时,与景甚相友好,及欢诛尔朱氏,景以众降,仍为欢用。稍至吏部尚书,非其好也。每独曰:“何当离此反故纸邪。”寻封濮阳郡公。

    败于沙苑,景谓欢曰:“宇文泰恃于战胜,今必致,请以数千劲骑至关中取之。”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后为河南道大行台,位司徒。又言于欢曰:“恨不得泰。请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①老公,以作太平寺主。”欢壮其言,使拥兵十万,专制河南。景右足短,弓马非其长,所在唯以智谋。及将镇河南,请于欢曰:“今握兵在远,奸人易生诈伪,大王若赐以书,请异于他者。”许之。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

    及欢疾笃,其世子澄书召之。景知伪,惧祸,因用王伟计,乃遣其行台郎中丁和上表求降。帝召群臣议之,尚书仆射谢举等皆议纳景非便,武帝不从。初,帝以是岁正月乙卯于善言殿读佛经,因谓左右黄慧弼曰:“我昨梦天下太平,尔识之。”及和至,校景实以正月乙卯日定计,帝由是纳之。于是封景河南王、大将军。

    高澄嗣事为勃海王,遣其将慕容绍宗围景于长社。景急,乃求割鲁阳、长社、东荆、北兖请救于西魏,魏遣五城王元庆等率兵救之,绍宗乃退。(后)高澄又遣慕容绍宗追景,景退保涡阳,使谓绍宗曰:“欲送客邪?将定雄雌邪?”绍宗日:“将决战。”遂顺风以阵。景闭垒,顷之出。绍宗曰:“景多,好乘人背。”使备之,果如其言。景命战士皆被短甲短刀,但低视斫人胫马足,遂败绍宗军。相持连月,景食尽,诳其众以为家口并见杀。众皆信之。绍宗遥谓曰:“尔等家并完。”乃被发向北斗以誓之。景士卒并北人,不乐南度,其将暴显等各率所部降绍宗,景军溃散1。            

    (选自《南史》,有删改)

    【注】①萧衍:即南朝梁武帝,深通佛学,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讲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相高欢时        微:微贱,卑微

    B.恃于战胜,今必致     怠:怠慢,不敬

    C.其世子澄书召之       矫:假托,诈称

    D.景多,好乘人背       诡:欺诈,奸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后军功为定州刺史     谨拜表

    B.欢败于沙苑         先妣抚甚厚

    C.尔识之            当欣于所遇

    D.景闭垒,顷之出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

    B.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

    C.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

    D.欢以告其妃娄氏/曰/彼若得泰亦将/不归得泰失景于事/奚益/欢乃止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魏丞相高欢曾与侯景十分要好,后来高欢诛灭尔朱氏,侯景率领部下投降,仍然被其重用,不久还升为吏部尚书,但这一职位并不符合侯景的愿望。

    B.侯景先后效力于尔朱荣、东魏大丞相高欢和梁武帝萧衍,且屡受重用,历任定州刺史、吏部尚书、濮阳郡公、河南道大行台、河南王、大将军诸职。

    C.尽管群臣都不同意接受侯景的投降,但梁武帝因为自己让近侍黄慧弼记下天下太平之梦和侯景定计投降均是在正月乙卯日,所以同意接纳侯景。

    D.涡阳之战中,侯景屡出计谋,先是从背后袭击,再命士兵披短甲持短刀低头砍人腿和马脚;但将士们因为听说家属都被高澄杀害了,于是投降慕容绍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学兵法于荣部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后以军功为定州刺史。

    (2)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宋词人。这首词,是作者船行至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时所作。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预料,打算。

    (1)“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一句中,哪两个词用的最妙,请简要分析。

    (2) 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曾参用“                                   ”指出有抱负的人只有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人们要有理想还要有恒心。

    (2)《琵琶行》中,用月色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及艺术魅力的两句诗是“           ”。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用“             ”两句诗展现了出征将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请在答案后注明字数)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1)                   。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2)                   ,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全校师生通报的广播稿,请仔细阅读、写出有问题的句子编号,并修改。

    自从①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发生②强烈地震以来,③我省各界对④震灾以后的人民的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⑤赈灾活动,捐款⑥累计已逾300万元之巨。⑦我校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物折款18万元,昨天又捐款12万元。⑧这些钱物已经通过省有关部门转送到了⑨灾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有一个人几乎每天早晨都会急匆匆地到早餐店吃面,但从未感觉出面有什么特别的滋味。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再去吃面,在悠闲的用餐过程中,感觉面的味道特别鲜美。当他问餐馆老板时,老板说:“今天的面配料和制作过程与平时完全一样,每天的味道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你自己。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滋味。”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