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书写 1 题,选择题 2 题,其他题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山际见来烟,                        ,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2)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李白《峨眉山月歌》)

    (3)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工作繁忙,如若朋友能在百忙之中记着你,不管是发条短信,还是托人捎带一句话,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份牵挂,唐代诗人岑参曾说“                       ”,这不正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牵挂么?

    (4)默写王维的《竹里馆》全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它huāng cǎo qī qī(___________),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2)一切都是shùn xī(____________),一切都将会过去。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qí dǎo(____________)的钟声也响了。

    (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lì jìn xīn xuè(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年的庙会,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B. 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却还是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

    C. 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D. 《好人好报》专栏是借助新闻媒体去寻找、宣传、学习好人,让好人好事鲜为人知,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好人的命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做了相关提示。(删掉“不”)

    B.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删掉“能否”)

    C. 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共产党员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事迹”改为“形象”)

    D. 2016年的“读书活动月”,我校开展了“硬笔书法大赛”、“手操报”和“温馨家园”评选等。(“开展”改为“举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片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书具/博闻强

    B.自是指物作诗立/蒙乃始

    C.之为众人/获有所闻

    D.余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对于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极力写方仲永之聪慧,目的是为写“伤”作铺垫,更增添“伤”的程度。

    B.仲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C.文中“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的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陈晋之读书法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注释】

    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

    ③癖:毛病。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意思。

    (1)后无书不读(       )

    (2)旋读旋忘(       )

    2.下面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一年学不到一百二十个字,何况一天呢?

    B.即使一年也学不到一百二十个字,一天学多少呢?

    C.虽然一年学不到多少知识,一天能学多少呢?

    D.即使一年也学不到一百二十个字,更何况一天呢?

    3. 你从短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②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和他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③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⑤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⑥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文中写了美女蛇的故事,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由“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出美女蛇的故事,运用联想,过渡巧妙自然。

    B.选文第③段是作者从美女蛇的故事中得出的教训,体现了儿童独特的视角,强调了这一神秘的故事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C.选文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充满童真童趣,对于“美女蛇”,很“担心”它出现,但却“极想得到”“飞蜈蚣”,体现了孩童的好奇心与占有欲。

    D.作者补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情节惊险、恐怖,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和空间变换的记叙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B.选文第⑥段中三个“也许是”构成排比句,写出了“我”对被送到私塾读书的原因的猜测,表达了“我”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C.作者描述“雪地捕鸟”的情节,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自己在捕鸟过程中所收获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成功”这一生活道理。

    D.选文第六段连用两个“Ade”,可见“我”对百草园的留恋,而拟人化的称呼更表现出“我”对百草园中一草一木的感情之深。

    3.文章运用了哪些动词写雪地捕鸟?请列举出来并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三)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 ,有删改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做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什么作用?并结合全文,分析林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附加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题目。

    下一个问题是我需要一个石臼舂粮食。因为我明白,仅凭自己的一双手,是无法做出石磨的。至于如何做石臼,我也一筹莫展。三百六十行中,我最不懂的就是石匠手艺了,更何况没有合适的工具。我费了好几天的功夫,想找一块大石头,把中间挖空后做个石臼。可是岛上尽是大块岩石,根本无法挖凿,而且石质不硬,是一些一碰就碎的沙石,经不住重锤去舂,而且即使能捣碎谷物,也必然会从石臼中舂出许多沙子和在面粉里。因此,当我花了很长时间找不到适当的石料时,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决定找一大块硬木头。这要容易得多。我弄了一块很大的木头,大得我勉强能搬得动。然后用大斧小斧把木头砍圆;当起初具圆形时,就用火在上面烧一个槽。火力和无限的劳力,就像巴西的印第安人做独木舟那样终于把臼做成了。又用铁树做了一个又大又重的杵。舂谷的工具做好后,我就放起来准备下次收获后舂谷做面粉,再用面粉做面包。

    第二个需要克服的困难是,我得做一个筛子筛面粉,把面粉和秕糠分开。没有筛子,就无法做面包。做筛子想想也把我难倒了。我没有任何材料可以用来做筛子,也就是那种有很细很细网眼的薄薄的布可以把面粉筛出来。这使我停工好几个月,不知怎么办才好。除了一些破布碎片外,我连一块亚麻布也没有。虽然我有山羊毛,但我根本不知道怎样纺织,即使知道,这里也没有纺织工具。后来,我忽然想起一个补救办法,也是当时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在从船上搬下来的那些水手衣服里,有几块棉布和薄纱围巾。我拿了几块出来做成三个小筛子,总算能凑合着用,这样应付了好几年。至于后来怎么办,我下面再叙述。

    1.文中的“我”是外国文学名著《       》的主人公,名叫      

    2.用分别用三个字概括选文中“我”所做的两件事,并结合作品的其他情节写出三件以上主人公战胜困难的事情。

    3.结合本文段及其它文段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简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留在心中的那份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②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文章结构要完整,要有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