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2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灵柩(jiù)    恣睢(suī)     廓然无累(lèi)

    B. 襁褓(qiánɡ)   枘凿(ruì)    拮据(jié)     矫揉造作(jiǎo)

    C. 佝偻(ɡōu)     谀词(yú)     发窘(jiǒnɡ)   面面相觑(qù)

    D. 陨落(yùn)     嗤笑(chī)    抽噎(yē)     恃才放旷(sh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枢纽    荧光屏    心无旁鹜    豁然贯通

    B. 决窍    狙击手    一筹莫展    袖手旁观

    C. 懈怠    流水账    断章取意    孜孜不倦

    D. 庇护    挖墙脚    唯唯连声    吹毛求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考临近,室友们都在认真复习,丁刚同学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

    B. 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 她性格孤僻,常常妄自菲薄,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自负的人。

    D. 我们青少年正风华正茂,要敢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 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 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 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有“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段故事,叙写刘备与曹操之间斗智斗谋的舌战,最后刘备巧借惊雷的掩饰躲过一劫。

    B. 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简·爱》中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

    C. 《草房子》中秦大奶奶从原先蛮不讲理,死也不肯离开艾地,变成了一个能主动管理学校,而又无偿地将艾地捐献给学校的热心人 。

    D.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除了推崇一种“硬汉精神”外,还给我们第二个启示:善待海洋,和平相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B.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

    D. 以光先帝遗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B.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C.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3.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主要阐明“开张圣听”的重要性。

    B. 作者提出了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其中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所在。

    C. 回忆先帝对两汉评价的用意是借先帝的评价,忠告后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亲贤远佞。

    D. 在内政上亲贤臣,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在军政上亲贤臣,必能裨补却漏,有所广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登路寝①之台,不能终,而息乎陛②,忿然而作色,不说,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③,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④。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⑤。殷之衰也,其王纣作为顷宫⑥灵台,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而不免于罪,婴恐国之流失,而公不得享也!”公曰:“善!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非夫子之教,岂得守社稷哉!”遂下,再拜,不果登台。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路寝:台名。②陛:帝王宫殿的台阶。③足以便生:够用就行了。④节于身,谓于民:自身省力,又教育了百姓。⑤璇室玉门:华丽的宫室。⑥顷宫:巍峨的宫殿。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忿然而作色,不说_________    ②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

    3.晏子在与齐景公的对话中,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 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2)、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破阵子》)

    (5)、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望月有感》)

    (6)、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 。            (《登楼》杜甫)

    (7)、《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在危难之时勇于担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阅读呈井喷之势

    ①2017年4月14日~15日,“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举行,数字化浪潮正在开启一扇通向全民阅读的大门,我国数字阅读正呈现井喷之势。

    ②据《2016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经突破3亿,年增长达12.3%,其中80后、90后成为数字阅读的主体,占比达64.1%。有60.3%的用户愿意为自己喜爱的内容付费,这其中,70%的用户每次阅读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另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其中通过手机阅读网络文学的用户达到3.33亿,而通过手机阅读网络新闻的用户更是达到6.14亿。

    ③就我国数字阅读的现状来看,除了数量迅速增长外,其内容质量也有了质的提高,仅2016年就有近六成的热播剧改编自数字阅读平台的作品。

    ④数字阅读之所以能呈现井喷之势,主要得益于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不断为数字化阅读注入发展的动力。另外,人工智能、网络直播、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与数字阅读相结合,更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促进了数字阅读市场的迅速增长。例如,“懒人听书”“喜马拉雅FM”等平台的构建,使得书不仅仅能用眼睛看,还能用耳朵听。2016年,中国听书市场取得了近50%的高速增长。这与语言识别、情景合成等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融入增强现实技术的图书,由于形象生动、互动性强,成为了儿童图书的新亮点。此外,国家政策的扶持、阅读环境的形成、精品力作的推出,也推动了数字阅读行业的持续增长。

    ⑤在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的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阅读在助力提升全民阅读质量和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开始辐射并融合到影视、游戏、动漫等更为广阔的数字内容产业。

    ⑥作为新型阅读方式,我国数字阅读必将掀起全民阅读的新浪潮。

    (原文有改动)

    1.选文主要从三方面对我国数字阅读加以介绍,请结合选文补全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前景

    2.选文第④段划线句“例如,‘懒人听书’‘喜马拉雅FM’等平台的构建,使得书不仅仅能用眼睛看,还能用耳朵听。2016年,中国听书市场取得了近50%的高速增长。”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⑤段“在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的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0%左右”一句,有人认为,加点的“左右”一词去掉之后表意更准确了,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谈谈理由。

    4.有的同学想要在假期里阅读《红楼梦》,“听书”和“纸质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你会建议他选择哪一种?结合选文或生活实际,谈谈你这样推荐的理由。(至少写出两个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2.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1)____→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2)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4.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请结合语境,将文段后三个选项的序号分别填充到恰当的括号内。

    少年读书如隙中(______)月;中年读书如庭中(______)月;老年读书,如台上(______)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之所得之浅深耳。

    A.玩          B.望          C.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边文段中加点的三个词语,分别指哪三项传统文化活动?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A)琴心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B)手谈之妙境;“帆随湘转,望衡九面”二句,极(C)泛舟之妙境。

    A琴心(___________)       B手谈(____________)       C泛舟(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我们正值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让我们一起来开展“放飞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心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赌博的国防科研事业。

    (1)、请你依据上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请你设计第三项。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

    (3)、“孝”,彰显着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请仿照画线句子,将文段补充完整。

    孝亲敬长,就是耐心倾听双亲长辈的教导,就像鱼儿一直倾听溪流的歌唱;就是真诚回馈双亲长辈的恩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全力实现双亲长辈的期望,就像江河奋力前行终成海洋的宽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按要求作文。

    娱情山水,带给你惬意的感觉;沐浴真情,带给你温馨的感觉;遨游学海,带给你充实的感觉;悦纳他人,带给你包容的感觉……生活中的感觉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它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总会给你自信,让你幸福,促你顿悟,伴你成长……

    请以“有一种感觉叫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