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

    A.君权神授的思想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三权分立的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有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秦汉时期科技发达   B.大米成为了主要的商品  

    C.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D.政府推行抑制商业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  ②认可皇权有限    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       ④重视法制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是清初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吸收中西画技之长绘制的《平安春信图》,该画反映了乾隆年轻时与父亲雍正游玩的景象。画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题的一段诗文:“写真世宁擅,绘我少年时,入室幡然者,不知此是谁?壬寅暮春御题。”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①画面能佐证清初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接纳 ②此画属于吸收部分西洋画技巧的山水画

    ③壬寅是乾隆时期的年号   ④此画可作为研究清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直接史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警告。与此同时,三国军舰在日本海面游弋,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这说明

    A.列强争夺中国矛盾激烈                B.列强武力调停中日矛盾

    C.俄、德、法建立了军事同盟       D.列强灭亡中国行动开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13年,章太炎为自己公开发布征婚广告(如图),它反映出当时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14年是国共两党共同创立的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该校建校10周年时的纪念墨盒上有一幅对联。“上联:何以对民族何以对国家;下联: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横批:抗日先锋”。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此时

    ①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②中日民族矛盾日趋尖锐

    ③国民政府在准备抗战   ④该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漫画反映了2012年美日欧联合向WTO上诉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情况。2014年3月26日,WTO专家组裁定中方败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再次沦为列强经济殖民地     

    B.WTO严重损害我国经济主权,中国应该果断退出

    C.完全不用理会,WTO裁决对我国没有强制效力

    D.当今世界贸易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人口的流动往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下面表格是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下列对变化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非洲

    1750年

    19.2

    0.1

    13.1

    1850年

    22.7

    2.3

    8.1

    1900年

    24.9

    5.1

    7.4

    ①欧美国家的近代化有利人口的增长   ②新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欧美新增人口主要来自于非洲移民   ④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流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主要反映了她

    A.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              B.缺乏国家和民族自豪感

    C.对当时工业文明的认同            D.对化学知识茫然无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领袖们》中关于二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有这样一段描写:“知识分子支持共产党人,是因为这是时髦的做法。只有当保守派才不是时髦的。这仅仅是由于共产党关于自由、平等和工人应该享有权利之类的口号听起来比麦克阿瑟的改革口号稍微响亮一些”。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A.认为共产主义成为日本民主化改革后政治发展趋势  

    B.认为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太过保守

    C.支持共产党关于自由、平等和工人权利的主张  

    D.认为部分日本人还缺乏科学理性的民主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C.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D.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6分)自古以来,国家作用与市场因素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推手,而对其作用的界定也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市易法颁布实施,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券,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王安石以为“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六)。但在此法实行的二年,政府收息钱九十六万缗,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而私营的大小贩则不是无利可图就是赔本,甚至负债累累,纷纷破产。甚至还出现了“市易务于御街东廊置叉子数十间,前后积累果实,逐日差官监卖,分取牙利”。(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二0)

    (1)根据材料一从实施目的、实施效果的角度简要评述市易法。(8分)

    材料二:(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2)材料一、二的经济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国民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原因。(8分)

    材料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6分)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三: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2分)从国际关系演变的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4分)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6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