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柳宗元说:“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B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

    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D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最早的成文法 

    C.注重形式规则          D.保护贵族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25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6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关于儒家学说取得成功原因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有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

    材料一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英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7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