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该法令出台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商贾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B.提倡粮食节约,严禁商品流通

    C.稳定市场物价,增强军事力量     D.调整商业布局,加强户籍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发展顺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

    ②唐朝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作者被誉为“诗圣”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曾致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尔等远海蛮夷如此大胆,竟敢藐侮我天国神威。天道其一,容尔等洗心革面,改邪归正。”林则徐如此措辞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B.深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C.看到英国军事上的弱点         D.战争初期中国取得一定的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C.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D.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影响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的原因不包括(     )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A.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政府提倡国货运动,减少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

    D.政府推行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的政策,减少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革命中心:从北方到南方

    B.政权性质:从抗日民主政权到工农民主政权

    C.革命性质: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

    D.军队名称:从国民革命军到工农红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是某一时期的纪念状。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落实

    C.“左倾”思想影响比较严重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同

    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一国两制”的方针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经济特区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新中国科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D.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认为: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这里的“尝试”指的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C.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全球通史》写道:大约到1550年,经历了两个世纪活跃的发明创造活动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启蒙运动的发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所体现的文学艺术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印象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斯大林选集》载: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这表明苏联(     )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

    B.认识到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C.将采用独特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D.欲通过借用外债进行工业化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某区域经济组织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该组织(     )

    A.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B.是目前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的区域性经济组织

    C.较好地实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开始改变由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①1944年夏,美、中、英等44个战时同盟国代表召开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②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③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④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上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有(    )

    ①政府注重保障儿童权益         ②国家承担全部的福利开支

    ③挫伤劳动者工作积极性         ④福利制度消除了社会贫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如果要给下面漫画选择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

    A.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B.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11年9月23日,世界上最大型粒子物理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们发现一些粒子可能以快于光速的速度飞行,如果这项发现能够经得起进一步检验,它将颠覆现代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一条法则——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超过光速。对这件事最合理的看法是(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

    B.人类再次面临物理学的危机

    C.可以无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发现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更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15年1月25日,伊朗央行宣布在与外国进行交易时停止使用美元结算,使用包括人民币、欧元、卢布等货币签订外贸合同。这一事件说明(    )

    A.欧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美元从此失去霸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11分)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摘自《论语·季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民生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该观点的原因。(3分)

    材料二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摘自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关于民生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5分)

    材料三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摘自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新举措。概括它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3分)欧美代议制确立之后,得到不断完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议制政体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智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并赋予他们以在政府中较之在任何其他组织形式下一般具有的更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制度所能组织的这种好品质越多,组织形式越好,政府也就越好。

    ——摘自(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新政的主要任务表现为拯救资本主义。” ……这一目标需要全面的计划工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要扩大政府的监督、控制和主动性,结果就造成总统和联邦政府机构权力的不断扩张……这样到1943年,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全部是由罗斯福任命的。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新法院大大扩展了可由国家管制经济的领域,而同时又保障哪怕是最烦人的少数群体的公民自由权。

    ——摘自罗永宽《罗斯福传》

    材料三  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了协商委员会关于批准法案的决议。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摘自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实践该观点的做法。(5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与华盛顿时代相比,这一时期美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代议制的理解。(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4分)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通电发展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6年12月3日

    广州绅商易学清等11人联名通电提出,勿将广九路权许外人。

    1907年11月11日

    安徽铁路公司通电,力请自办浦口至信阳铁路。

    1909年11月

    湖北铁路协会等团体通电军机处、外务部等,申求该省境内铁路准予商办。

    1911年10月12日

    湖北军政府即发出10道通电,宣告武昌光复,并呼吁各省响应。

    1912年1月2日

    孙中山在南京发表《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1912年4月29日

    南京留守黄兴通电,倡导“劝募国民捐,以减少外债之输入”。

    1919年2月

    北京等地社会团体即纷纷通电,要求公布并废除中日间所定各项密约。

    1919年5月22日

    成都高等师范全体学生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慰留辞职校长,惩办卖国贼。

    1919年8月2日

    少年贵州会通电称:“敝会虽地处僻隅”,但“责无旁贷”,各项行动“务期达到目的”。

    1935年3月2日

    蒋介石通电倡导发展体育运动:“查运动为锻炼国民体魄,以达成强种救国重要工作之一。实应极力提倡,普遍发展。”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等主张。

    1936年12月19日

    中共发表《对西安事变通电》,呼吁各党各派,共赴国难。

    ——摘编自夏维奇《“政治之利器:通电与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电产生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电发展的方向。(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4分)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民观念是东方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定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丧失了政治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这样,整个社会安于这种政治思想模式,民众习惯成为顺民了。

    ——摘自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产生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 “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臣民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5分)

    材料二  古希腊的商业形式和城邦的政治体制促进了希腊公民的能力发挥,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

    ——摘自高寒《浅谈希腊神话中的人文精神》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并从政治角度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关于“公民”的概念,中国古代并没有,完全是舶来品……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1902年他(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梁启超为《公民自治篇》所作的按语中,对“公民”做了解释:“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至公民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而康有为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

    ——摘自杨才林《论民国时期的公民概念及其公民教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概念”的内涵。概括指出欧美“公民概念”和中国“公民概念”产生途径的差异。(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