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28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8 题
  1.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仁政”思想的消失       B.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C.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该材料意在表明

    A.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     B.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C.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       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经过不断探索,古代中国的国家管理策略逐渐成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B.三公九卿——三省六部

    C.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D.察举制——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和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在理论上都被称为民主政治,其主要依据是

    A.公民意志是权力的唯一来源       B.各级官吏均由选举产生

    C.三权分立设计具有科学性        D.统治阶级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历史学家陈晓律认为:西欧现代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分为个人、企业和政府三大类,要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西欧国家大都依靠一块最重要的基石。这块基石的渊源是

    A.罗马的法治          B.美国的自由

    C.英国的平等          D.雅典的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认为:17 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8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美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能手,利用既有的政治智慧,依靠全新阐释的社会契约平地建国,遂达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三翼齐飞。美国“择其善者而从之”在政治上的主要体现是

    A.行政、立法、司法相互制约的原则     B.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的原则

    C.政治体制上贯穿“分权制衡”的原则    D.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权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

    一与其臣民共之。……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歇其志意,推究辩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这一描述反映了作者对

    A.美国选官制度的赞赏          B.美国分权体制的赞赏

    C.英国宪政制度的赞赏          D.一战前德国政治体制的赞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保罗·肯尼迪所说的德国是

    A.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国家   B.封建军事色彩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C.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D.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英国强行挑起争端(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受谴责的。”作者的观点

    ①从英国人立场揭示了鸦片战争的缘由

    ②客观上否定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③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④一定程度揭示了历史评价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指出:“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勿谓满清已倒,种族革命已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主义愈来愈朝着反对帝国主义的明确方向前进

    B.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

    C.种族革命针对的是清政府,民族革命针对的是帝国主义

    D.种族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含义相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根据宪政原则,参议院的行为

    A.变更了政体使社会动荡           B.分散了权力导致效率低下

    C.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         D.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A.占领德国           B.建立北约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提出杜鲁门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该地

    A.商业繁荣           B.交通便利

    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的是

    A.明代苏杭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汉代江南地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逐渐接受了西餐

    D.西餐进入日常百姓的饭桌而取代了中国饮食习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 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除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这反映出

    A.西方学说已经完全统治中国思想界

    B.民主革命思想逐步成为思想界主流

    C.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舆论界大一统学说

    D.资产阶级政体大争论仍然持续进行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 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袁峰《比较政府与政治》

    材料三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针对材料一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欧美代议制民主有哪些不同的“具体方式”。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东晋朝的开始……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长江流域算是较为安静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江来避乱。……王导定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这种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形势上可以保卫建康,同时流亡士族保持原来的籍贯,凭借势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从北方流亡来的民众,逼迫他们当奴隶或佃客,为自己创立新产业。侨州郡县有大量的各级文武官职,当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侨郡县并无一定境界,朝廷不问侨寓士族所占田亩数,当然不征租税和徭役,岁月积久,兼并愈甚,土断和侨寓两种主张成为政治上严重的斗争。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所谓侨寓,就是主张维持士族在侨郡县里一向独占的利益。……(南朝)宋孝武帝时,雍州刺史王玄谟在雍州实行土断,宋孝武帝下诏并省雍州所属三州十六县为一郡。宋完成了土断制。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东晋实行侨寄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土断制和侨寄法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惟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式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  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1)根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