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4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4 题
中等难度 2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0 题
  1.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

    A. “信仰即可得救”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位哲人说过:“这(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

    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个

    时代     的巨人有  (    )

     ①但丁    ②马丁·路德     ③米开朗琪罗    ④达·芬奇   ⑤伏尔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     )

    A. 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

    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共同作用是 (      )

    A. “因信称义”主张被广泛接受       B.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C. 为“理性王国”描绘了理想蓝图 D. 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05年,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出版。该书所论述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从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莎士比亚“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其共同主旨不包括(    )

    A.反对以神为中心       B.提倡以人为中心

    C.肯定人,肯定人性    D.反对神权和专制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美国是机器标准化生产的创始国。美国历史学家大卫·波特对此表示:“欧洲激进思想倾向要求剥夺有产者自己的马车和漂亮衣服,相反,美国的激进思想可能主张赋予普通人大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和原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大卫·波特用“机器标准化生产”揭示的政治理念为 (    )

    A.平等          B.自由          C.民主             D.博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若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来考察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产生条件,与“人和”相对应的是 (    )

    A.人文精神氛围浓厚                   B.社会环境宽松自由

    C.民主政治高度繁荣                   D.多元文化汇聚交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城市面貌,唉,比人心变得更快。” 1842年,诗人波德莱尔回到巴黎后发出如此感叹。诗人感叹的是 (     )

    A.资本扩张导致的道德滑坡            B.民主共和确立的艰难历程

    C.工业革命推动的社会变化            D.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某学者准备给中学生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为此他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文学作品,其中与报告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是 (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图11中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主要使用的能源

    是  (    )

    A.煤          B.石油            C.电力          D.水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10年5月福州市高三质检22题)14世纪中期,一场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短短的数年间,夺走了2500万条人命,约等于欧洲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们发现笃信基督并没有使他们摆脱厄运。相反,在亲眼目睹自己的妻儿,兄弟、姐妹、朋友接连去世的不幸事实之后,他们似乎突然顿悟:天下根本没有什么神灵保佑,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久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这说明(      )

    A.历史往往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

    B.历史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干预呈现一定的无序性

    C.偶然因素对历史起到了加速或者减缓的作用

    D.偶然因素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美国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提出,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是柏林围墙的倒塌和Windows3.0版的开启。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全球化的趋势始于冷战格局的结束

    B.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C.柏林墙倒塌消除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Windows3.0填平了南北之间的鸿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以下不可能是“革命力量”所带来的影响(    )

    A.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C. 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走向垄断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启蒙运动使民主、平等、自由、理性成为照亮人类社会文明进程航道上的灯塔。下列图示作品,不能体现这一主题思想的是 (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卓别林的艺术形象让世人称道,其艺术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艺术多样性的要求    B. 无声电影的发展

    C. 卓别林本人的能力 D. 当时美国观众的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列宁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在这里,列宁肯定了托尔斯泰的作品  (     )

    A. 指导了俄国革命              B. 反映了革命前夜的俄国社会现实

    C. 洋溢着革命的热情            D. 对俄国革命具有借鉴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材料一:王安石上书:“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摘引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在这个时候雅典人把目光都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梭伦传》

    (1)材料一中,王安石提出“免役之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项法令产生的影响。(3分)

    (2)梭伦与王安石面对的社会问题有何相似性?(2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何不同?(4分)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不同效果?(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策略上的特点。(9分)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辩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

    材料一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万国而统一之,泱泱大陆,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成多国久矣……巴科说:“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我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来,亦非可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

    材料二  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欲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                                ——以上摘自《康有为遗稿》

    材料三  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胜者强,物质不讲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

    材料四  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没有自己原创的文化,……日本从中国输入文字、儒家与华化的佛教,也学习了中国的律令制度。虽然日本是学习的好学生,但对于学来的文明并没有血肉相连的归属感。过去学唐风,今天学西方文明,反正都是外来事物,犹如脱换衣服,没有剔骨换心的痛苦。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改变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极端做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宝贵资金,而且伤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并引发社会震动。……著名大学教授,小说家夏木漱石批评这种欧化风气是一种“轻佻”行为,他担心浅薄地模仿西方会失去“日本人的特性”。著名医学专家森鸥外也反对完全以欧洲为模子来改变日本的习俗、制度和机构。甚至福泽谕吉也改变了腔调,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不能全面放弃,应“尽量少抛弃”,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吸收,从而提出了“少弃多采主义”。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二都论及日本明治维新,试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6分)

    (2)日本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少弃多采主义”的?(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