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解答题 10 题,选择题 11 题,填空题 4 题
中等难度 2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解答题 共 10 题
  1. 探测表明,在火星岩石元素成分中,氧元素含量最高,其次是硅,然后依次为铁、镁、钙和硫.在下表内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符号或符号表示的意义:
    元素名称 两个氧原子 4个硅原子 正二价的镁元素 硫元素
    元素符号 2Ca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表的空格内写出相应的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物质名称 氢氧化钡 ______ 二氧化硫 ______ 胆矾
    化学式 ______ NaCl ______ HNO3 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你根据下列实验装置解决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编号为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2H2O+O2↑(或2KClO32KCl+3O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小明想用实验的方法鉴别家中的食盐和纯碱,他设计了以下的实验步骤,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______.
    仪器和试剂:试管、药匙、胶头滴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食醋、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现  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1)在A、B两支试管中各取少量样品,分别滴加食醋 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B试管中产生气泡
    装入A试管的物质是______
    装入B试管的物质是______
    (2)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B,将B试管中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______ 变浑浊 说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纯碱中含有碳酸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稀有气体元素的是--------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时滤渣中的固体是(填化学式)______,上述过程中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测定由铜和氧化铜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如下.

    (1)B装置中的试剂是______.
    (2)在E处应该点燃,因为______
      C处玻璃管+样品的质量 D装置的总质量
    反应前 158.2g 246.8g
    反应后 156.6g 251.4g

    (3)根据C装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_g,原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是______g.
    (4)根据D装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g,原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是______g.
    (5)从(3)、(4)两小题中计算得出的氧化铜的质量不同,请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
    A.蔗糖            B.水泥            C.纯碱           D.铝合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班级兴趣小组计划对金属与酸反应的情况进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酸的浓度对金属反应速度的影响;酸的浓度对生成氢气的量的影响.
    实验原理: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实验仪器:氢气的制取和收集装置、托盘天平、量筒、秒表.
    实验试剂:锌粒,5%的稀硫酸,10%的稀硫酸.
    实验步骤:
    实验一: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锌粒1.3g,放入干燥管内;用量筒量取500mL5%稀硫酸(足量),倒入500mL烧杯.
    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收集氢气,记录反应时间和产生氢气的体积(如下表).
    实验二:量取500mL10%的稀硫酸,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反应时间和生成氢气的体积(如下表).
    实验编号 锌的质量 足量稀硫酸的浓度 时间 生成氢气的体积
    实验一 1.3g 5% 169分钟 448mL
    实验二 1.3g 10% 66分钟 448mL
    结论:
    ①同种金属在浓度较大的稀硫酸(或盐酸)中反应的速度______.
    ②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目前,上海城市居民使用的主要燃料是管道煤气和石油液化气.
    (1)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CO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1 题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放焰火
    B.吸尘器除灰
    C.车胎爆裂
    D.滴水成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科学家发现用含硒(Se)化合物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掉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将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溶解,能形成溶液的是( )
    A.咖啡
    B.白糖
    C.麦片
    D.香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目前家中常用的洗涤剂中有一种三聚磷酸钠(Na5P3O10)的物质,它是污水中磷元素的主要来源,常引起水中富营养化问题.Na5P3O10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A.+7
    B.+6
    C.+5
    D.+4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通常情况,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例如,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该反应的类型为(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硅等半导体材料的发现是当今计算机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工业上从石英砂提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是:SiO2+2CSi+2CO↑.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
    A.SiO2
    B.C
    C.Si
    D.CO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工业上用来测定空气中某污染物含量的化学方程式为:X+Br2+2H2O═H2SO4+2HBr,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SO2
    B.SO3
    C.S
    D.H2S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将一片维生素C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后,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为碱性
    B.该溶液的pH小于7
    C.该溶液能使酚酞试液不变色
    D.该溶液的pH大于7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甲、乙、丙、丁四瓶无色气体,已知它们是氧气、空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为了鉴别它们,下列方法中最方便的是( )
    A.观察颜色
    B.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四瓶气体
    D.分别放入一只小白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A.硫酸铜饱和溶液
    B.饱和食盐水
    C.硝酸钾饱和溶液
    D.饱和石灰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检验某未知蓝色溶液的成分时,向样品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不同的实验者分别就此溶液的成分提出了下列四种不同的假设,其中比较合理的是( )
    A.Cu(NO32、Na2SO4、NaOH
    B.Cu(NO32、KCl、NaNO3
    C.Cu(NO32、H2SO4、K2SO4
    D.Cu(NO32、AgNO3、HCl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4 题
  1. 某网站报道:苏丹红一号(分子式为C16H12N20)是一系列以苏丹命名的染料之一,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红色,以长期保持辣椒制品鲜红的颜色.我国政府早在1996年就明令禁止使用苏丹红作为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一号”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人说:和谐就是美,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比例相对固定,和谐共存,如果这种和谐被破坏,人类就会面临生存危机.例如: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升高,就会造成________,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A、B、C、D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A是一种氧化物,B的水溶液呈棕黄色,C是红褐色沉淀,则D是________(填化学式),由D转化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b的饱和溶液100g,恒温蒸发掉40g水后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精确到0.1);t2℃时a物质30g放入80g水中充分溶解溶液恰好饱和,则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g/100g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