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民为本      D.依法治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第一、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第二、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第三、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           D.孔子、韩非子、老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至公元前3世纪定位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其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人类精神觉醒”就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用理智的方式(批判式、辨证式)、道德的方式(强烈的社会意识、自我约束)来面对这个世界。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位当代历史学者讨论历史上“焚书”事件出现的时间,指出:根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当局为了推行变法,下令“燔《诗》、《书》并修明法令”,以打击儒家的复古思想。当局还下令禁止任何人透过关系请托,更禁止游说求官的行为。我们如何理解史家讨论的主题(     )。

    A.文中提及打击儒家复古思想,点出此为晋文公成就霸业时

    B.史家引用《韩非子》,欲说明战国时期已有燔烧书籍之举

    C.文中讨论焚书、坑儒之事,用以证明这应是秦始皇的作为

    D.史家谈及修明法令,属于变法改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黄宗羲所表达的意思是(   )

    A.周敦颐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B.周敦颐突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C.提倡“经世致用”

    D.批判宋明理学脱离实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该学者(   )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思想家应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李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是(   )

    A.李贽的《焚书》              B.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C.顾炎武的《日知录》           D.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

    A.儒家的经典,是历代教育及选任人才的重要依据

    B.全国各地普设孔庙,并由官方定期举办祭孔典礼

    C.儒家思想集诸子百家大成,深获帝王爱好与提倡

    D.通俗戏剧小说,将儒家忠孝节义观念普及于庶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     )

    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        

    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C.徽商资本雄厚          

    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534年与1800年,中国金银比价从约1:6.36变为1:15.4,导致该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丝茶外销,大量白银流入     B. 西人东来,黄金流入欧洲

    C.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     D. 鸦片走私,中国白银外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表格是况浩林编著《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1760—1833年中国与英国进出口贸易价值及其指数(价值单位:银两;指数:1780—1784年=100)

    年度

    进出口共计

    进口

    出口

    银两

    指数

    银两

    指数

    银两

    指数

    1760-1764

    1,449,872

    42.8

    470,286

    36.1

    979,586

    47.0

    1770-1774

    3,585,524

    105.9

    1,466,466

    112.6

    2,119,058

    101.7

    1780-1784

    3,385,277

    100.0

    1,301,931

    100.0

    2,083,346

    100.0

    1790-1794

    10,851,405

    320.5

    5,007,691

    384.6

    5,843,714

    280.5

    1800-1804

    15,272,029

    451.1

    7,715,556

    592.6

    7,556,473

    362.7

    1820-1824

    16,341,267

    482.7

    6,525,201

    501.2

    9,816,066

    471. 2

    1830-1833

    17,285,309

    510.6

    7,335,023

    563.4

    9,950,286

    477.6

    表中信息说明(   )

    A.中国对外贸易量增长,反映中国实际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进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处于出超

    C.中英贸易中中国进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处于出超

    D.中英贸易中中国进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处于入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

    A.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B.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现了西方国家的对华资本输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57年,毛泽东率领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赫鲁晓夫在庆祝大会上宣称: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中国共产党人很受触动。第二天,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宣布:“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这表明(    )

    A.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

    B.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C.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D.我国通过“大跃进”实现了工业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人数达3200多人。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   )

    A.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议

    B.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C.认识到与世界的差距,推动改革开放

    D.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12年以来,希腊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国家面临着无力偿还外债的信用危机。按照国际惯例,帮助希腊渡过债务危机向其提供援助的应是(   )

    A.联合国与欧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

    C.世界银行与欧盟             D.联合国与世界银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全球通史》上说欧洲“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这些革命早些时候曾赋予它向全世界扩张并征服巨大的殖民帝国的力量、动力和知识。”“这些革命”开始向世界其它地区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是开始于(   )

    A.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B.15世纪开始的早期殖民扩张

    C.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

    D.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说明(   )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阐述“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

    ——荀子

    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天有阴有阳,人与天副,故人亦有性有情,性乃天之阳气,表现为仁,情乃天之阴气,表现为贪。董仲舒由此而反对性善说与性恶说,认为人有性善者,亦有性恶者。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

    材料三: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 孟子和荀子基于他们的人性观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人性观。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王阳明对人性的看法继承了谁的思想?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阻塞,信用日衰,至成丰三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康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国;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造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与流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