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3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内开拓疆土,加强君主专制;对外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的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皇位继承

    A.破坏了分封制                 B.不符合古代宗法制

    C.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             D.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

    C.礼乐制度的崩溃           D.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

    ①入阁由皇帝选任   ②行使宰相权力  

    ③取得决策大权     ④地位逐渐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雅典没有最高行政首脑     B.雅典没有最高权力机构

    C.雅典用此办法实现权力制衡   D.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政体与城邦(或疆域)大小存在矛盾,认为城邦不能太大。美国建国初期也曾为此苦恼,美国最终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民主原则           B.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实行代议制和联邦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

    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及其《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共同突出特点是

    A.反对封建主义    B.共和政治   

    C. 普选性         D. 法制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A.“扶清灭洋”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打倒列强,除军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童谣是在儿童中传唱的民间歌谣。它通俗流畅,幽默风趣,文字虽然简短,却真实地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爱憎感情。下面是一首流行于中国某个时期的童谣:狼来了!虎来了!什么狼?什么虎?东洋狼,东洋虎。快吹号,快擂鼓,赶走万恶东洋虎。快磨刀,快擦枪,杀死万恶东洋狼!从这首童谣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童谣流行于

    A.义和团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中,最基本的前提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等等。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①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②人民民主原则

    ③工农联盟原则    ④人民公仆原则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总结一次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时,列宁这样写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你认为列宁总结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光荣革命     B.巴黎公社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90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在热烈欢呼声中重新获得统一。而当时德国能完成统一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国际背景,这个背景是

    A. 美苏冷战已经结束           B. 欧共体已发展为欧洲联盟

    C. 世界各国声援德国           D. 苏联等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促使中国实现“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三罢”斗争出现            D.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春秋战国时,某位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位思想家是谁?

    A.墨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庄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B.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  

    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D.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A.动员了英国光荣革命的爆发       B.使广大人民接受了信仰自由

    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D.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据1928-1933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城乡各地离婚较为普遍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表是二战后历次战争中,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从中归纳出1950年——2003年西欧与美国关系变化的基本脉络是

    战争

    国际力量

    朝鲜战争

    (1950—1953)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伊拉克战争

    (2003年)

    西欧

    参与美国组织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

    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

    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由追随美国到与美国反目成仇       B.由追随美国到独立自主

    C.由平等合作关系到分道扬镳        D.由独立自主到反目成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巳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分降到3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17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                   

    A.按照国际法,可减少国际纠纷        B.有利于化解该纷争,颇具智慧

    C.缺乏司法主权观念,后患无穷        D.符合《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日本福泽谕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应该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16分)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问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陈大齐发表了《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其中问“古人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 学生们的回答是(按选数多少排列):孔子(97人)、颜回(33人)、花木兰(11人)、岳飞(9人)、夏禹、闵子骞、曹大家(各4人)、曾子、孟母、孔融、秦良玉、司马光(各3人)、孟子、班超、匡衡(各2人)、神农、舜、管仲、商鞅、缇萦、苏武、关公、孔明、王安石、欧阳修、方孝儒、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华盛顿、林肯(各1人)等。

    材料二  1948年,有人对中国留美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及回答情况。(左边数字为选择人数,括号内数字为所占百分比)

    您认为中国和平的获得应该通过:

    119人(18.0%):现行政府彻底消灭共产主义者

    337人(51.1%):组建联合政府,包括国民党、中共、民盟、所有小党以及无党派人士

    118人(17.9%):建立联邦制

    18人(2.7%):共产党人掌握国家管理权力

    ——据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高小女生最佩服的人中,孔子居首的原因有哪些?对于华盛顿和林肯各有一人崇拜的调查结果,你如何理解?(10分)

    (2)结合时代背景及材料二问题16的回答,指出中共在此前为“中国和平”提出过什么主张?进行过怎样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初的哪一制度建设与第(2)种回答类似。(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却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曾明确表示,“日本是我国亚洲政策的基石,加强这种关系,必须成为我国的基本目标”。

    ——摘自[美]德斯特勒《管理联盟:美日关系的政治学》

    材料二  在尼克松任内,美日经济矛盾始终是影响两国“伙伴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日关系中“最迫切的问题”。基辛格对此曾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执行自主的国家经济政策,同时又不至于同既是政治盟友又是贸易敌手的国家搞得关系日益紧张。”

    ——摘自[日]神谷不二《战后史中的日美关系》

    材料三  1973年5月,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交长篇外交咨文。他指出,在同美国的关系中,“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日本也“不再是一个在更广泛的外交领域中依赖美国的区域性的太平洋国家”,它已经“在一个日益扩大的范围内自主地行动了”。

    ——摘自[美]理查德·斯特宾斯、伊莱恩·亚当《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美国关系的状况,并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6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的表现。(4分)

    根据上述日美关系演变历程,概括影响日美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严复的主张,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5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挖掘到了根本问题?(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益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摘自沈志华《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吴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对朝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种转变的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和对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