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9 题,其中:
选择题 16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6 题
  1.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 必须人人参政

    B. 宣扬平等意识

    C. 强调依法治国

    D. 政治自由有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

    A. 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 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C. 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 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 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 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与有的国家只抵抗了几个月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军队英勇抗战达14年之久,牵制和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消耗和拖垮了日本的经济,使其无更多力量入侵澳大利亚、印度等地,也无力进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效地避免了苏军两线作战。没有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其他国家将会付出更大代价,胜利也不会来得这么早。”材料表明(  )

    A. 有的国家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侵略表现出妥协退让

    B.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C. 中国军队牵制了日军才使苏军完全避免了同日军作战

    D. 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A. 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

    B. 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C. 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

    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 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D.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 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 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西方世界的中国研究肇始于“耶稣会士汉学”,迄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期间,该研究大致经过了“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唱衰中国’到‘唱盛中国’”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趋势客观上反映了

    A. 世界由欧洲中心向美国环太平洋中心的演变

    B. 美国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冲突愈演愈烈

    C.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变化

    D. 中国的社会科学对世界影响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 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 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 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C. 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D. 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

    A.完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

    B.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

    C.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D.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男人、女人和孩子离开故乡和家庭,放弃权威社群,叛逆的年轻人不再受村民的监督与限制。经济自立延后,婚姻被推迟,试管的权威超越了牧师的权威……。导致欧洲和美国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开辟新航路   B. 殖民争夺与扩张   C. 工业革命   D. 发明蒸汽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从15世纪中期起,欧洲的白银产量大幅度增加。1462年与1530年间,中欧地区的银产量增加了五倍多。在1526—1535年间达到最大,每年生产近300万盎司,这个数字在19世纪都未曾达到。造成欧洲这一时期白银开采量上升的重要原因是

    A.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B. 欧洲本土白银的大量出口

    C. 欧洲国家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D. 亚洲国家闭关政策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华声论坛•甲午海战110周年祭》

    材料二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三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夏礼对中日战争和清朝政权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3)运用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典型试题分析运用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7全国Ⅰ卷24题)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材料二:(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给出材料一题目的正确选项,并指出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的理由。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谈谈本题对你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君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

    材料二1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组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