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那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 C.辛丑年D.壬寅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A.社会地位B.知识水平 C.道德品质D.职业分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独尊儒术”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

    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B.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

    C.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然抱持文化优越感

    D.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失民族气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清朝“光绪十七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分票”。下列对其体现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国最早的股票,开风气之先

    B.当时中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C.是当时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种表现

    D.中国金融证券业发达,大量企业上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所示两幅形势图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变化趋势是

    A.从侧重反帝到侧重反封建

    B.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

    C.从农民运动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从局部抵抗到全民族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B.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C.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D.提出了救亡图存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B.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①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85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面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地里插秧;另一面是忙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和照相机等。标题是:美国人正在“担心”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这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

    A.中国不再是农业大国 B.中国人不再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C.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D.高档消费使人们滋长资产阶级享乐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人在评价雅典民主时说道:“在一项政策通过时,它往往能够集中多数人的智慧,从而使该政策总是显现得更实际和更安全。”这实际上是说明雅典民主

    A.有利于修正错误 B.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为

    C.有利于正确决策 D.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上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某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A.美苏“冷战:格局形成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由此可见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区域

    任务

    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

    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

    孟子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成为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请回答:

    (1) 在材料一的“观点或名言”中,这些中外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对此,18世纪的伏尔泰提出什么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及主要理由。(4分)

    (4)你是否认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鸳鸯,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为绣海马。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

    材料二      在明代,人们把身子包得严严实实,形成宽衣博带、衣领紧扣、裙长拽地的中式服饰式样,不强调服饰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在人体与衣料之间形成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反映在服饰式样上就显得开放、显露。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是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曲线美,是服饰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四     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北京《大自由报》上刊登的广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补子的特色。(2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式样与结构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观念层面上概述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6分)

    (3)据材料四广告内容,由表及里地概述有关“易服”的历史信息。(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服饰变迁的要素(2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 年至1832 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 万人死亡。1848 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 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 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高国荣、周钢《20 世纪30 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材料三      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 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 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 年到1958 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 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左右。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300 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800 至3000 万公顷……开荒地区从 50 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

    ——李华《20 世纪50 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材料四      (1958年大跃进运动期间)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 多万个……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

    ——凤凰网《向自然界开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6 分)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教训。(5 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此行之,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又民既受贷,则于田作之时,不患缺食;因可选官劝诱,令兴水土之利,则四方田事加修。盖人之困乏,常在于新陈不接之陈。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66

    材料二      对熙宁变法的评述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朱子大全》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举措?据材料概括其主观意图。(4分)

    (2)材料二中的评述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后农民怎样的境遇?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农民如此境遇的原因。(6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