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填空题 1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 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 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 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高效统治

    A.②③     B. 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春秋战国到秦朝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剧烈,其中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

    ①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②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③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④实现了贵族君主制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过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

    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

    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47年初,经历流放重回政坛、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给友人文海的书信中提到:“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若白银在)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但恐此等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该材料说明此时的林则徐

    A.主张开展对外合法贸易

    B.彻底反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C.仍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依然没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晚清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 题
  1.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题目中四根支柱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清朝的财政体系,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整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所谓解饷,就是地方对中央的财政上缴;所谓协饷,就是富省在中央的指令下对穷省的财政调拨。但19世纪40年代以后,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20世纪初的新政期间,清政府力图以法令形式统一全国财政,建立新式财政机构,培养近代型的财政人才和理财专家,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对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调查清理,划分国税和地税。逐步改过去财政的黑暗操作为透明操作,改过去财政的政府决定为代议机构参与决定,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进行国家预算和决算的编订,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相沿已久的封建财政体制开始逐渐向近代财政体制转化。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有何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