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他要求在京满汉大臣、各省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吏密奏权。密折制度运作特点与以下机构最相近的是

    A. 军机处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抗战后期,蒋介石对美国援华政策本质的怀疑日益加深,为此,他于1942年10月阐述对外方针:“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亚洲,就只有尽我义务,承担责任,毫不存在有任何权利自私的观念”,美国对此举大为赞誉。材料暗示(    )

    A. 美国援华带有控制亚洲之意   B. 抗战后期中美之间矛盾尖锐

    C. 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D. 中国积极履行反法西斯义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对社会管理者的选拔,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这一制度

    A. 推动了古代私学的发展   B. 制约了读书人自由流动

    C. 使所有人都有入仕机会   D. 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A. 领导辛亥革命

    B. 领导义和团运动

    C. 倡导戊戌变法

    D. 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5年1月,总司令部下达《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随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完成了长征中一次出奇制胜的精彩军事行动,以至于国民党追剿部队也不得不叹服红军“神机妙算,出进无常”。这凸显了红军

    A.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B.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表明柳宗元

    A. 抨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C. 反对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D. 主张公正合理的选拔人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A. 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 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 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宋真宗想了解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在多次询问后,宰相李沆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给了真宗。材料反映了

    A. 宋代政治危机日益加深   B. 宋代行政机构效率低下

    C.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

    A. 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   B. 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

    C. 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   D. 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坤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优”。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美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A. 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 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C. 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 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时期政府发布的文告。根据所学推断该文告应发布于

    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辛亥革命期间

    C. 新文化运动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替代方案”是指

    A. 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 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

    C. 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 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学者马勇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这是因为这个条约

    A.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B. 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 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D.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自认为‘为中国佬办了件大事’,但正如迈克尔·亨特已经挖苦地指出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

    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迫使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C. 实质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   D. 使中国民族工业陷于破产境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出清政府

    A. 以主权换治权   B. 主动赔款割地   C. 甘心做傀儡   D. 失去民心民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16年7月北京政府通知各省区,前査禁的《民国日报》、《爱国报》、《救亡报》《共和新报》《民意报》等应予解禁,此举反映了

    A. 北京政府在寻求进步   B. 北京政府对报业发展积极支持

    C. 当时各省区团结统一   D. 爱国救亡民主共和是时代呼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到了1919年,中国的政治主体——学生、教育者、农村有实力者、城市商人、政府公务员、工会以及——军人——充满着被压抑的爱国主义激情。”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不得人心   B. 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深重

    C.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D. 工人阶级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

    D.五四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某一时期的《广州民国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近有所谓新青年者,好规人过失,不满于民国纪元前之革命运动。徒震惊于俄国革命,认为创举,仅以成败论英雄,完全不把国人崇敬之先烈放在眼内。材料反映的是

    A. 立宪派对革命派的批评   B. 儒家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C. 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批评   D. 中国对苏联式革命的赞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据下图所示,1905年和1921年后革命次数出现相似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 革命政党的推动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民主思想的传播

    D. 维新力量的衰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选举陈独秀为党的总书记,并作出决议:党的任务是“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土地问题的解决和乡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深入革命,巩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政策”。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 已经摆脱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 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

    C.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D. 对国民革命实践有所总结和反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对该诗认识正确的是

    A. “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

    B. “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

    C. “舵手一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上新途”是指中共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蒋介石曾在嘉奖前线的密电中说:“……李长官、李副长官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胜利足为表征。”与蒋介石嘉奖电文相关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武汉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书中写到:“当日军登陆成功后……(日军)主力部队,应指向太仓地区,该方面为中国军队侧翼,且兵力薄弱,日军可由该地区直趋京沪线,截断中国军队主要补给线,或可达到击灭大部分中国军队的目的。”材料反映的这场战役,对中国的影响是

    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C. 为整个抗战争取了时间   D. 成为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蒋介石一直强调是共产党破坏和平,国民党政府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击的。其意图是

    A.激化中共内部的矛盾   B.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

    C.扩大英美国家的援助   D.实现和平建国的理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材料二1927年初,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声称:我们过去有一个根本错误,就是在国民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以为今天只能做国民革命,仿佛多做了一点便违反了革命铁律。现在知道,革命就必须超越这个限制,不仅要努力争取无产阶级的实际领导权,而且要“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被压迫阶级的民主独裁制,集中铁路、航业、矿山、大工业于国家机关支配之下,以行向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

    决议案的解释》

    材料三  莫斯科支持中共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共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土生土长的毛泽东在中共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1到1924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共决议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