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朝著作《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这一现象表明(   )

    A.徽商的发展优于晋商            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农村集市开始出现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瓷器是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北宋时东京开封城内:“倘欲修整屋宇,泥补墙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南宋时都城临安城内沿街的临时工匠,如补锅、修鞋帽、穿珠子、修刀剪、磨镜等匠人,随时可叫唤,大约有数十种。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行业分工开始出现

    B.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C.以官营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   )

    A.街市              B.市镇

    C.夜市              D.草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D.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

    2,488,492(两白银)

    康熙十一年

    18,096,850

    康熙十二年

    21,358,006

    康熙二十六年

    28,964,499

    康熙三十年

    31,849,719

    康熙三十三年

    41,007,790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

    A. 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B.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 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D. 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为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对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代

    进口

    出口

    1885

    88,200,018两白银

    65,005,711两白银

    1895

    171,696,715两白银

    143,293,211两白银

    1905

    447,100,082两白银

    227,888,197两白银

    1911

    471,503,943两白银

    377,338,166两白银

    A.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B.《马关条约》的签定导致进口激增

    C.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D.一战爆发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各企业性质相同的一组是(   )

    A.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

    B.湖北织布局,贻来牟机器磨坊

    C.天津机器制造局,发昌机器厂

    D.福州船政局,发昌机器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荣氏家族企业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工业发展的一段传奇。1902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掘到了第一桶金,获誉“面粉大王”;1912年荣氏兄弟又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公司,获利颇丰,获誉“棉纱大王”。荣氏家族企业在上述两个时期获得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③世界大战的影响   ④政府政策的推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同清末中国人开办的和外国人开办的工厂一样,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开办的工厂(和矿场)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苏、辽宁、河北、广东、山东和湖北的一些地方。出现该现象的根源在于(   )

    A.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B.经济发达地区盛行“实业救国”

    C.国共十年对峙的政治现状的影响

    D.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

    年代

    钢(吨)

    生铁(吨)

    煤(吨)

    锰矿石(吨)

    1935年

    256565

    787061

    36091747

    31400

    1936年

    414315

    809996

    39902985

    43400

    1937年

    556347

    958683

    37230469

    79187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王韬在《弢园文录·代上冯太守书》中说“西商贸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无事则公司得以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材料中国所说的“法”主要是指(   )

    A.创设国家中央银行     B.建立近代金融体系

    C.仿效西方公司制度     D.建立近代保险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他曾明确地说过,“通过在我们时代已开始习以为常的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人们已揭露和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据此推理(   )

    A.新航路开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B.近代自然科学开始指导早期殖民扩张

    C.新航路开辟拓宽了哲学研究新领域

    D.远航探险成为欧洲经济发展主要渠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与该观点相吻合的是(   )

    A. 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

    B. 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兴起

    C.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某西方学者写道:“《国际歌》呼吁他们起来的有名的‘饥寒交迫的奴隶’,乃是与电灯、马克西姆机枪和‘科学’的种族主义同时的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发明。”作者试图说明(   )

    A.工业化加速社会分化

    B.工人运动兴起

    C.工业化进程加速

    D.工业文明成果主要集中于英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图反映的是美国1899年与1937年的工业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C.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D.拥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很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对该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停滞,被美德赶上  

    B.美德经济发展快速主要是由于统一的完成

    C.英国更重视新能源的开采和新技术的应用  

    D.煤钢产量反映了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中西贸易的发展(30分)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1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分)

    材料一   下列左图:半坡氏族的骨器、石器,右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右图与左图生产工具相比有何优点?右图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8分)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