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语言应用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口(nà)   福(zhǐ)  狎(wú)   言(zèn)  一气成(hē)

    B.长(yī)   母(piǎo) 凤(quē)  门(kǎn)  龙盘虎(jù)

    C.行(héng) 笑(xī)   酒(gū)   狱(yuàn) 锐不可(dǎng)

    D.深(qiàn) 泥(nào)  血(dié)  逃(bū)   私舞弊(xùn)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以秦王吏          子昂独苦节读书,友善

    B.约,更立沛公为汉王     鲧为人命毁族,不可

    C.三王忧劳天下久矣      杨雄走荥阳

    D.日夜跂望归          隆准龙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加横线的字,与“公始常欲奇此女”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吕公因固留高祖         B。避仇从之客,因沛焉

    C.乃劳身思             D。昔周公勤劳王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冯老师甘作人梯,好为人师,三十年如一日,就是在退休后仍然住在学校里,义务为学生辅导,直到患上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为止。

    B.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在我军的一波波攻势之下,原本负隅顽抗的敌人已经四面楚歌,穷途末路。

    D.针对少数地方领导服务意识淡薄,衙门作风严重,漠不关心群众疾苦的现象,省委决定从即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 “三项整治 ”大行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照片拍的好,诗歌写得有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的。

    B.这套护身服可比“护身符”管用,到了太空,一旦发生真空、低压以及缺氧、低温等恶劣环境,航天服就是宇航员的“救身符”。

    C.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前房地产形势、发展及相关问题为主题展开讨论, 或对以往的房地产情况进行总结,或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进行展望款。

    D.以一种轻松平等的方式取代毕恭毕敬的心情,在呼朋引伴的称呼中表现彼此友好的姿态,这不能不说是“朋友”一词的魅力所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天在学校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明日搬新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C.贵书店即将开张大吉,无论是多忙,到时我都一定会拨冗出席!

    D.天气日渐寒冷,侄儿在校是否需要叔父寄送御寒物品?望钧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悠久丰富的学术传统。时至今日,唯有中国的学术理论思想保存得最为完整,这与中国的学者有很大关系。

    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想象,则其形传也。

    ——梁启超

    学术思想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考。

    ——陈寅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

    从以上四位学者的话来看,中国的学者具有哪两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1)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2)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迁参军、领长史,加扶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4)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構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得免重罪。

    1.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主敬亮,乃不加罪                

    (2)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                

    (3)后敏事系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主公重加察之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帝试之。

    B.琬州书佐随先主入蜀       始大人常臣无赖

    C.琬入尚书郎             凡吾所以来,父老除害

    D.众人犹惧必死           女往视尔事矣

    3.把文中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2)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4.根据文意,概括能体现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的几件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的颈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银竹吐青烟,        

    (2)尔曹身与名俱灭,        

    (3)         鱼龙潜跃水成文

    (4)         更闻桑田变成海

    (5)不堪盈手赠        

    (6)校尉羽书飞瀚海        

    (7)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吾不如子房。

    (8)见贤思齐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藏在草间

    乡村是藏在草里的。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到木镇的泥土,鼻翼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

    黄昏牛羊回圈,你看到他们的毛发上火皱褶里,不是草籽,就是苍耳子那种带刺的颗粒。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那是草提炼的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他们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长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

    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那也是乡村自己不了解的。因为自己了解自己是困难的。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比如牛,比如羊,这又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但是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是不是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冻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父亲苍老如残照,脸与手粗糙的像龟裂的枣树的干,黑糊、扭曲,骨节粗大如枣树的树瘤。他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用来喂养生灵或烧火。他中风后恢复得不是十分理想,他开始下地干活,我们那里叫蓐草,他步履蹒跚,木手指不能灵活转动.他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我知道这一亩地对父亲来说,七分种草三分种庄稼,那是给自己,给鸟儿给牛羊留的口粮,父亲算的很清晰,一年到头,该给自己多少庄家,剩余的也不能亏待。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她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的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

    但我知道父亲对草的感情,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在饥饿的生产队时代,我随着父亲在离河坡不远的地方看生产队刚刨出的地瓜,我把羊放在河坡.远处是割掉头的谷子地,秸杆如哨兵呆立,还有一个用草扎的草人,头戴一顶破草帽,木棍的手里捏着一块红布,色褪得发白,那是吓唬鸟雀的,如今历史使命完成,就孤零零地呆在田野,没有了躁动,也没有了喧闹,等霜降把他的头染白,然后等明年重来值班。父亲卷了纸烟,用牙龈处的残留的饭渣粘好卷烟的开口,闭着眼,划了火柴,猛地吸了一口,好象疲倦的土地一样,开始享受收成后的安逸.蓦地,父亲拍拍我的肩,把卷烟放在我手里,悄悄地说:吸一口.我诧异地望着父亲,父亲诡秘地笑笑,指指草人。我也笑起来,把卷烟拿起,跑到谷子地,把卷烟放在草人的口里。

    在我的印象里,春天的草抓在手里有点绒毛的感觉;到了秋天的老草,在抓在手里,就感到扎手,草像长骨头。我看见,在菜园,春风吹绿了父亲用树枝缠绕的那些篱笆,草开始踮脚遥望秋天的岁月;而秋天来后,那些草开始在风中,东倒西斜,再也挺不直.那草都斜向有许多坟茔的木镇的坟地.木镇有许多家族的坟茔,在阳间,大家聚族而居,死后也叔叔大爷爷爷奶奶的辈分不乱.但草是一视同仁,该绿的时候绿,该黄的时候黄,每年的清明,后人把草芽拔去,七月十五把开始结籽的老草拔去。如过衰草覆盖了整个坟茔,那就是这家的人最后没有抗拒过草,不能在土地上繁衍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人走了,有时在地上堆一土,草也许笑话呢,那土最终被草统属,我听到了草在草间的咯咯坏笑,毕竟笑在最后的是它们啊。

    (选自《散文》,有删改)

    1.作者说,农人与草的关系一直很复杂,请结合文本概括草与农人的关系。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

    3.文章写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父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藏在草间”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1.第一节画线句子中“新的质变点”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2.简要概述第四节的论证层次。

    3.“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眼光是一种关注,有时透出严厉,有时充满温情;眼光是一种洞察,很多东西往往取决于你是否有敏锐独到的眼光……

    请以“眼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议论文。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