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3 题,综合题 3 题,连线题 1 题
简单题 24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3 题
  1. 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A. 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

    B. 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C. 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

    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45年,恩格斯说,“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这反映出

    A. 工人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B. 政权争夺加剧矛盾激化

    C. 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形成   D. 西方代议制民主不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坤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优”。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

    A.完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

    B.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

    C.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D.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 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 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 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

    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

    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

    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人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这说明唐初

    A.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

    B.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

    C.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

    D.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必须人人参政

    B.宣扬平等意识

    C.政治自由有限

    D.强调依法治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民众掌握决策大权。这种观点

    A.忽视了雅典民主主体的狭隘性

    B.否定了公民大会的作用

    C.以财产等级制作为史实依据

    D.其依据是平民担任政治领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C.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D.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14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他领导的保守党在2015年的大选中胜出.将举行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当选后,他的这一行为

    A.应对议会下院负责

    B.会遭到议会上院的否决

    C.必须得到国王授权

    D.不可能得到内阁的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民主共和说念渐入人心

    C.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873年夏天,俾斯麦曾告诉威廉皇帝,他的政策是坚决排除在欧洲以外去谋求领土,1884年,俾斯麦改变了初衷,他甚至曾在私下里说“殖民事务都是骗局,但我们需要它帮助选举”。1884年到1885年,他通过一系列活动把殖民大旗插到了非洲、南太平洋。材料表明俾斯麦

    A.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B.其宰相官职不再由皇帝任命

    C.霸权思想日渐膨胀

    D.调整殖民政策以顺应时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中称,民族主义是被征服民族抵抗战胜民族,“是以本党之民族主义主张融合与此人类四分之一人口,以与战胜民族反抗”。“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由支持转而压制民众,摧残民众团体。这反映了了

    A.国民党趋向政治独裁

    B.国共两党开始出现利益分歧

    C.资产阶级反侵略失败

    D.中共民主革命目标发生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放区域自治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毛泽东在新中国初期对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一文进行了部分修改,毛泽东对该文章修改的主要背景是

    A.法西斯同盟国取得了胜利

    B.毛泽东思想己经走向成熟

    C.冷战下国际关系发生变化

    D.冷战初期中国与苏联结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凉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才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

    材料二

    l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纽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梢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据纯计,从l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音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密尔顿在美国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这样“联邦使享有每个共和国良好政治的幸福;而在对外关系上,由于联合的力量,已具有大郡主国所有的优点”。汉密尔顿将各自都拥有主权的联邦称为“政治上的怪物”,建议“中央政府可以宣布各州法律无效,享有否决权,州政府首脑由中央政府任命”。他认为在代议制政体下,人们对行政权的限制权非常仔细,司法权的界限又很明确,由此,立法部门的权限范围应作明确的法定限侧制,还应将立法机关本身分为不同的单位。他强调立法、行政、司法各部门成员的薪俸要依法固定,使他们在公职报酬方面尽可能少地依赖其他部门的成员。与此同时,他主张总统对立法部门的提案与决议享有否决权,可以连选连任,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国家元首、陆海军总司令。

    ——整理自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革命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嬴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密尔顿关于美国宪政设计的主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