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zhōng)肯 (piào)勇      锁(yuè)  (xùn)私舞弊

    B.(mú)具   (pī)缪   (xuè)压  怙恶不(jùn)

    C.付(zǐ)   木(nè)   (bìn)弃  (gāng)鼎之作

    D.祓(fú)除   功(xūn)   (cén)寂  (jiě)甲归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影碟  掉书袋  叠床架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亲睐  势利眼  分庭抗礼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坐镇  座右铭  赔理道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宣泄  泊来品  厝火积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还没到下班时间,他就_______离开了工作岗位。他的行为受到了督察组的通报批评。

    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_______。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在练就“童子功”,更是在培养兴趣,它是一个_______的过程,一个________的过程,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A.径直  瑰宝 熏陶 循序渐进

    B.径自  珍宝 熏染 循序渐进

    C.径自  瑰宝 熏陶 潜移默化

    D.径直  珍宝 熏染 潜移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习近平指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益。希望美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停止售台武器,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B.作为国家水资源配置整合的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南北双赢”的伟大工程。对于湖北而言,这既是一次奉献,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C.专家指出,最新数据显示,我省肺癌发病率达千分之一,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肺癌已成湖北人所患癌症中的“头号杀手”,男女患者死亡均最高。

    D.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明君唐太宗胸怀宽阔,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就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大臣,也能坦诚相对,信任并重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被后人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B.《阿Q正传》中阿Q在刑前画押时,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这个行为细节,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阿Q的性格特点――至死都精神麻木、愚昧、不觉醒,至死都仍恪守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C.《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知道杀父仇人是新王克劳狄斯后,决定复仇。当他正和母亲谈话时,发现波洛涅斯在帷幕后偷听,他一时失去理智,将其刺死。这导致了奥菲利娅的自杀和与雷欧提斯的决斗。

    D.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纯真善良,活泼天真,充满热情,但是又多愁善感,盲目执拗,易冲动,缺乏理性分析与判断能力,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中华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包容力

    阮炜

    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

    众所周知,现代之前的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而这背后的原因又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具有这种能力?

    只要同其他文明作一个简单比较,便不难发现,中华文明发展出这种的能力,几乎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享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么一个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相比之下,埃及和西亚文明虽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享有如此巨大的一个陆地板块。西欧虽也适合农耕,却明显更寒冷,在古代条件下农业生产率较低,而各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被隔断,再加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为法、德、意、西、英等民族或地缘政治区域,很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印度虽同样是一个大型陆地板块,且降雨量和气温都适合农耕,却因雨季时河水流量太大也太湍急,十分不利于地区间交往乃至共同体整合。这就解释了印度为何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整合程度明显不如中国。

    因此从文明整合力和文明规模来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它不光拥有黄河流域,紧贴着黄河流域还有淮河和海河流域;往南,更有巨大的长江流域和规模可观的珠江流域。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巨大山脉把几个大河流域隔开。往北一直到东北,往西北一直到嘉峪关一带,都天然地连成一片,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且或多或少都适合农耕。在这种情况下,一地与另一地间的文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同质性便相当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历史上的中国为何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同化力。秦汉唐和元明清时期中国在向南、北、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时,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的文化吸引力。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向,将其纳入中华文明轨道,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或东亚“汉字文化圈”。

    从中华文明内部来看,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对于周边民族来说也一直是一种强势文化,或者说在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主要是后者接受前者的文化。但既然是互动,中原文明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模仿游牧民族,搞“胡服骑射”,大大提升了赵国军力。游牧民族文化为何对汉民族有吸引力呢?因为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军事技术发达。爱屋及乌,汉人既对军事技术感兴趣,对游牧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会感兴趣。元清时期,汉族接受游牧民族文化的规模就更大了,且远不限于军事。

    但总的说来,主要是游牧民族不断吸引汉族文化,最后融合到中华文明大家庭中来。从一些姓氏也可以看到这点。例如“完颜”本来是一个少数民族姓氏,为了显得与其他汉人的姓没有区别,就简化为“颜”。百家姓里的“石”姓主要也源自鲜卑。这个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程。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从中亚到东北亚很大一片区域都是从前阿尔泰语民族游牧居住之地;很多阿尔泰语民族已大体消亡,如契丹、鲜卑等)。现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古代契丹人、鲜卑人都是阿尔泰语民族。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有很多人汉化,当然汉族中也不乏被游牧民族同化之人。

    尤其应注意的是,西元5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下强制推行汉文化,从而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大家庭树立了好榜样。但如果中国文明没有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容力,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选自《深圳特区报》)

    1.下列关于“地缘因素”与“政治—文化整合”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享有适合农耕的巨大陆地板块,这里大体上没有崇山峻岭和湍急河流把各地区隔断,而河流流向又大体一致,极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极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B.埃及和西亚没有一个如此巨大的陆地板块,所以虽然都有适合文明萌生的极佳自然条件,却不利于文明的整合和文明规模的发展。

    C.西欧适合农耕,但气候更寒冷,主要河流流向各个方向,因而地区间被隔断,再加上海洋阻隔,便被天然地划分为多个民族或地缘政治区域,不利于政治-文化整合。

    D.印度政治-文化的整合程度明显不如中国,这就导致了印度文化、语言、宗教超多超复杂。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占有地缘优势,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也有利于政治—文化整合,因此使中华文明享有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连续性。

    B.造成中华文明地缘优势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拥有像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几大河流流域,有利于农业灌溉,非常适合农耕。

    C.据考古发现,距今五千年时,华夏各地之间的文化同质性便相当高了,这些都得益于地缘优势,使各地间的文化很容易产生紧密联系。

    D.中国在向外拓展时,由于地缘因素这个主要原因,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吸引力,中国文明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化走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但也会吸收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如“胡服骑射”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B.从姓氏上来看,“颜”“石”这些姓氏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这表明鲜卑人当时就开始了汉化过程。

    C.从语言形态看,古代中国北方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但现在满族、鲜卑族已几乎完全汉化,蒙古族中也有汉化现象。

    D.西元5世纪,建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统治者在鲜卑人中从上到下强制推行汉文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中国文明基于地缘因素的强大吸引力和包容力密不可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在被修剪前,“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

    B.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E.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2.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4分)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4.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名实

    北朝  颜推之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宓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①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②,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④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⑤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①苫块:古人父母居丧之时,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②童竖:童仆。③燕:通“宴”,宴席。④造次:匆忙、急促。⑤触涂:处处。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卿      让:推让、谦让。 

    B.自矜持             雅:平素、向来。

    C.东莱王韩晋明好文学    笃:甚、十分。 

    D.人满席         辞:辞别。

    2.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①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   ②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去。

    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如近世某富贵之人,守丧尽孝,超过常礼,闹出笑话。

    C.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创作,于是设宴叙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

    4.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3分)

    (2)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3分)

    (3)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螬:cáo,蛀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都门秋思①(选一)

    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5个小题作答)(5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2)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4)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5)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所谓“诗中有画”。请从下面描写荷花的两句诗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要求:①紧扣诗句;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生动;④运用比喻或比拟一种修辞手法;⑤不

    超过50字(4分)

    ①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新荷》唐·李群玉)  

    ②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   (《月下看白莲》宋·杨公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关于高中生零花钱的调查,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根据以上图表,请你提出两条对中学生合理花费零花钱的建议。(4分)

    建议一:                             

    建议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广电总局日前重申“限制方言令”,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也就是说,我们看不到小沈阳用东北话埋汰自己的容貌,也看不到周立波用上海话抖包袱,更看不到汪涵客串各地方言来搞笑。那么,你如何看待“限制方言令”?请说说你的理由。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50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你没有理由沮丧/为了你是秋日/彷徨/你也没有理由骄矜/为了你是春天/把头仰/秋色不如春光美/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含意作文。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