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1 题,null 3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1 题
  1. 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D. 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代小说繁荣。当时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面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说成为明代文学主要形式

    B. 小说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C. 小说的繁荣反映心学的盛行

    D. 小说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 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A.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 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 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   D. 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22 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

    A. 有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B. 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集约化   D. 反映苏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6—1948年间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平均分别为27%和51%;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因素是

    A.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B.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C. 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D.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6年,国内共出版了20余部美国外交史专著。各类学术期刊共发表美国外交史论文332篇。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中,与美国外交史有关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在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B. 学术研究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C.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需要

    D. 中美建交后外交关系发展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88年7月,中国物价上升幅度为19.3……有的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买500盒火柴,商店被抢购一空。银行发生挤兑,有的地方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群众在愤怒之下把柜台推倒,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了

    A. 政府应该掌握商品的定价权

    B. 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与艰难

    C. 人们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波动

    D. 物质缺乏导致了市场的恐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A.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 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 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

    A. 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B. 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

    C. 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D. 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 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B. 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C. 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 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以下类型的文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理性王国的建立催生了浪漫主义作品

    B. 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尖锐

    C.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产生了现代主义

    D. 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下,诞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B.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

    D.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

    A. 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B. 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 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D. 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近代外交家黎庶昌任职伦敦八载,上《敬陈管见折》,其认为:“轮船、火车、电报、信局、自来水火、电器等公司之设,实辟天地来未有之奇,而裨益于民生日用者甚巨,虽有圣智,亦莫之能违矣。”“凡事皆由上下议院商定,国王签押而行之,君民一体,颇与三代大同。”其观点为(   )

    A、学习西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西方技术的传播改变了中国传统制度

    C、清政府不重视西方技术的使用

    D、体现了洋务派当时的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注重环保和保持交通通畅

    B、保护财产所有者的利益

    C、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注意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某历史课题小组为了研究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搜集了如下图片。出现该图所述变化主要取决于

    A. 生产关系的调整力度

    B. 世界市场的完善状况

    C. 拥有海外市场的多少

    D. 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48欧洲革命中,法国的临时政府就曾成立国立工厂,当时巴黎加入国立工厂的失业或无业的劳动群众曾多达12万人。不管他们原来的职业如何,他们都参加修桥铺路、扫街种树等工作。政府此举(   )

    A、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B、效仿罗斯福新政内容

    C、体现了凯恩斯主义思想

    D、完全克服了当时的经济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3 题
  1. 《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B. 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 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

    D.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表

    欧洲人口,1700—1800年(百万)

    1700

    1750

    1800

    大不列颠

    法国

    哈布斯堡帝国

    普鲁士

    俄国

    西班牙

    瑞典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9.0

    19.0

    8.0

    2.0

    17.5

    6.0

    1.5

    1.8

    10.5

    21.5

    18.5

    6.0

    20.0

    9.0

    1.7

    1.9

    16.5

    28.0

    28.0

    9.5

    37.0

    11.0

    2.3

    2.0

    导致17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

    A. 国家政策的刺激

    B. 医疗技术的进步

    C.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D. 工业革命的推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幸福是一个伦理概念,有学者称“基督徒们要尽千辛万苦追求的幸福不过是一种疯狂和愚蠢而已,我实在看不出你们为什么把一个按照自己身份、教育、本性而生活的人称为不幸。”这是哪一时期学者的观点

    A. 希腊智者运动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才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痛苦。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变革自己的文化。有官僚阶层开始的自强运动,有翻译介绍西学,也有个别人在生存危机下认识到非变革制度不可。商人阶级形成发展。在20世纪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促成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据此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0﹣196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日本为10.8%(1952﹣1960年),西德为7.8%,意大利为5.5%(1951﹣1960年),法国为4.8%,美国为3.2%,而英国仅为2.7%;而在1960﹣1969年的年均增长率日本为11.1%,法国和意大利为5.9%,西德为4.9%,美国为4.5%,英国为2.6%(仍居末位).可见,20世纪在50年代和60年代,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低的,英国的经济实力也降至第五位。而欧共体六国的经济却得益于共同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在英国发生的停产大罢工(1966年)、通货膨胀等进一步“阻碍了英国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经济模式的转型,削弱了英国参与现代世界竞争的能力。”为了找到医治“英国病”的良方,英国最终决定申请加入欧共体,以期获得一种外在力量来推动英国国内的改革进程。

    ——互联网整理

    材料二英国是欧盟28个成员国中对欧盟怀疑态度最强烈的国家。市场开放上,不少英国人认为英国向来比欧洲其他国家更依赖全球市场,让英国接受开放的全球市场比限制在欧盟市场更好一些。地缘政治上,隔着一条海峡,很多英国人完全没有欧洲人的感觉。难民、人口流动等问题让不少英国人对欧盟产生了更大的怀疑和反感。从政治文化来看,英国更加倾向于保障自由、减少管制。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同时,由于英国是一体化进程的晚到者,在共同体内总觉得处处吃亏,这种利益考量强化了英国的“疑欧”情绪。

    ——互联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定于乾隆年间《大清律例》共1485条,继任者虽有增加,未有实质变化。

    1902年,清廷按照与列强交涉情形,参照各国法律,细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设修订法律馆,延聘东西各国精通法律博士、律师,更派大臣充实修订法律馆人员,译出一些法典,修改、制定了几部法典和一些单行法规,删除了旧例344条,废除了许多酷刑和缘坐。1903年准令成立商部,订立商律,“力行保商”,保护“出洋商民回华”。1906年改大理寺院“专掌审判”规定各审判衙门分民、刑,行政长官和检察官不得违涉。1909年诏示:三纲五常是数千年相传之国粹,立国之大本,今固不宜墨守故常,致失通变宜民之意。

    材料二1914年,袁世凯颁布了《县知事兼理司法事务暂行条例》,规定“凡未设法院各县之司法事务,委任县知事处理之。”1923年修订,1927年8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暂准援用。

    ——摘编于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晚清法律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的效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