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3 题,选择题 21 题,连线题 2 题
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1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 题
  1.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这一时期东西方先哲的下列主张中,与中庸思想不具有相似之处的是

    A. 孔子:“过犹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亚里士多德:“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

    C. 印度的释迦牟尼:“避免两种极端,即理性自觉”

    D.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 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 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 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 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

    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1 题
  1.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他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士”

    A. 励志入世救民

    B. 批判重利轻义

    C. 固守儒学传统

    D. 倡行经世致用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柳宗元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针对皇帝制度,二人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①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③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④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 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 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 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 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格守“士”的通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C. 当时社会对君权的藐视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正在向近代转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山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A. 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

    B. 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C. 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

    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说:“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宇宙的发现,却是智识的加添和科学及地理上的种种发现,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材料意在强调

    A. 智者运动的意义

    B. 文艺复兴的意义

    C. 宗教改革的意义

    D. 启蒙运动的意义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托克维尔说:“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这表明他主张

    A. 尊重人民主权原则

    B. 实行三权分立

    C.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 进行地方分权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 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 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 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但使理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思想是

    A. “致良知”

    B. “心即理也”

    C. “知行合一”

    D. “存天理,灭人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指出:“但学风之提倡于上者,民之受之,犹在被动地位,不如濂洛关闽诸儒之自行集徒讲学,转足以正人心而维风化也,故宋末忠义之气,实胚胎于讲学诸儒。”据此判断,张亮采认为

    A. 宋代儒学教育注重提升个人的素养

    B. 私人讲学之风在宋代最盛行

    C. 理学最初形成于宋代的私人讲学中

    D. 民间讲学更易塑造忠义气节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普罗泰(塔)格拉出生于公元前480年前后,他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结为挚友,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关于普罗泰(塔)格拉的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A. 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的奠基时期

    B. 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

    C. 否定了神的权威,受到神的报复

    D. 他的思想具有主观主义的特点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 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 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二:   超越性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它往往是经验范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我们人还是去追求这个答案。所谓超越性就是要为生命寻找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比生命本身更高的意义,并不满足于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这就是超越性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对“人性”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

    依据材料一对“理性”的阐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并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二对超越性的解释,请你从古希腊的思想家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思想观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