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高兴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备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看察而产生。孟子则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安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被奉为经典,对中国思想史有宏大的影响。                                ——节选自黄仁宇《孔孟》

    1.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人生态度方面,孔子“轻松高兴”“坦荡”“悠闲”,孟子则忧患、紧张。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内心存在性恶论,孟子则明确主张性善论。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D.宋朝以后,《孟子》地位高于《论语》,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二者地位不同了。

    2.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孔子并不很自信,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观出。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经常警惕防备不仁,又要靠由内外看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本性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式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不很严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激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还相当安静的社会,他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有恢复的希望,这表现了他一腔复古的热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5分)

    棉花被子(衣向东)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赵薇感觉到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天气里。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了。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絮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一直保持着蓬松细软 。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这当中也有好消息传来,就是北京的儿媳给她生了一个孙子,让她在寂寞的时光中,又多了一份幻想和思念。

    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问什么时候能再回老家,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霉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马宁弄不懂母亲的心思,见母亲坚决要走,以为她想家了,就让哥哥来京把母亲领了回去。

    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展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棉花被子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对棉花被子这一物件的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

    B、母亲住在北京时依然想着家里的棉花被子,可见母亲已经将打理棉花被子当做一种精神寄托了。

    C、马宁珍藏着棉花被子,可见棉花被子已经融入了他和母亲以及他和赵薇的爱情。

    D、北京媳妇赵薇结婚时就领教了江南冬天的阴冷,之后再也不敢回马湾镇了。

    E、母亲去世后,马宁经常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表现出他对母亲的愧疚。

    2.阅读全文,请说说母亲为什么执著于晒那一床棉花被子。(6分)

    3.“想到愧疚处,他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着那些信息?(6分)

    4.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请你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并谈谈你由此引发的感想。(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25分)

    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①·你的微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李叔同先生是作者的老师。他出身于富裕之家,青年时颇有才气,应沪学会征文,

    名字屡列第一。他英俊潇洒,颇有风度,是当时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 李叔同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奔赴日本留学,他全面钻研西洋艺术,绘画、音乐、

    文学、戏剧都研究;介绍西洋文明,亲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目的是

    学成以后报效祖国。

    C. 李叔同先生回国后,身份变了,装束也变了;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

    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这一变,表明他与西方思

    想的彻底决裂,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 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

    D.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认真”:认真做人,认真学道,认真学佛。即使在出家为

    僧之后,生活做事依然非常认真,如“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

    如何处置?”

    E.作者对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选材得心应手,全文思路贯通。通过几次外貌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但是,结尾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

    表明作者对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无比痛心。

    2.文中说:“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6分)

    3.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文章分哪几个阶段论述的?(6分)

    4.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己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倒剌沙柄国     柄:权柄。          B.有劝其就试者     劝:劝说。

    C.且既经赦宥,宜释之   宥:宽恕。      D.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   狱:案件。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    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    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

    ⑤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    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

    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

    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

    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浣溪沙①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 ①此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美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1)“绣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5分)

    (2)请简要分析词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3)千古江山,________。舞榭歌台,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田蒙为《倔强的萝卜》的上演作了大量宣传,他携主演黄渤、黄奕、黄小蕾等在首映式上坐而论道,引起各大传媒的关注。

    B.近年来,很多汉语工具书有从俗从误的倾向,使很多字音字形所谓的“规范”很不规范,让语文教师讲解起来非常困难,至当不易。

    C.很多90后的青年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D.有人认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把和平奖授予奥巴马是一项苦心孤诣的决定,是想借此“捆绑”奥巴马,“驱使”他推动建设一个和平和谐的新世界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具备独立建成以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回收为主的航天工程体系的能力。

    B.2006年金银彩色纪念币表面采用了热转印技术和剥光、喷砂的镜面处理,使得币面着色细腻,色彩逼真,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C.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凭着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自己重新创业的启动资金。

    D.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能否做好水的开源节流工作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之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________ 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科学家对它们的抽象是创造的成果,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①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②艺术用创新的方法唤起每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情感。

    ③唤起的情感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④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⑤科学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

    A.④②③⑤①    B.⑤①②③④     C.④②⑤③①     D.⑤②④③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引用的修辞方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我们虽然只是一支蜡烛,但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虽然只是一只春蚕,但也应该“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们虽然只是____,但也应该“_______”。

    我们虽然只是____,但也应该“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5分)

    语言的形式①__能是美的, ② __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  __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  __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尽管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⑤ ___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