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文物中有一盏雁鱼灯,不仅造型精美,而且使用时还可避免房间空气污染,尤其令人惊叹。从雁鱼灯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中国人自古重视节能环保,在海昏侯时开始出现“环保灯”

    B.西汉雁鱼灯不仅工艺精湛,还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C.西汉海昏侯直接使用生活器皿当照明用具,一物多用

    D.为西汉列侯的车與制度做了全新的注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

    A.继承“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B.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C.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

    D.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是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下列对这种观点看法最正确的是(    )

    A.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清官有其进步性

    B.清官的清根源是封建的小农经济

    C.运用了阶级分析法,过分强调价值判断的阶级性

    D.清官的清在于受儒家思想的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     )

    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了“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下列材料能够为之佐证的是

    A.“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     )

    B.“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

    C.“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

    A.民主团结意识增强            B.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五代十国,中国经济受某一重要客观因素影响而发展缓慢,下列各项经济状况也受这一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     B.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济的萎缩

    C.1959-1961年中国经济严重困难     D.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滞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67-1974年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特点之一是对外援助数额庞大。经济援助、政治援助和军事援助等合计为1950-1967年的3倍多,1967-1970年,年均对外援助额高达20 亿元左右,1971-1974年,除1971年不算太高外,其他几年对外援助实际交付量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均超过6%。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     )

    A.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建立了中日中美邦交关系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水平不相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罗斯福在新政中为了刺激经济而采取调整金融、复兴工业等措施,客观促进了(     )

    A.法国雅各宾派颁布限价法令

    B.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国民党通过《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

    D.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人把苏联某一探索社会主义的实验叙述为“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此观点印证的苏联的实验是(     )

    A.“追随理想的实验”       B.“面对现实的实验”

    C.“回归理想的实验”       D.“破茧未成的实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小王喜爱文学,收藏很多图书,下列与《哈姆雷特》同一文学体裁的有(     )

    ①《蔡文姬》  ②《李慧娘》  ③《人间喜剧》  ④《玩偶之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大有可为》(2004年9月3日)

    材料二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材料三   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2001年1—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据统计,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15类商品,影响13000多家企业,包括钢铁、彩电、纺织品、化工、玩具在内的行业。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

    (2)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并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由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震惊世界。围绕着西安事变,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各方纷纷表态。

    ①日本等国的势力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谴责张、杨,以便乘机大规模侵华。

    ②国民党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坚决反对讨伐张、杨,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

    ③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等视张杨为叛逆,主张武力讨伐。

    ④张、杨为停止内战,要求抗日发动政变。但面对复杂的形势,骑虎难下,急切盼望中共协调解决危机。

    ⑤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祸国殃民政策,强烈要求杀蒋。

    请问:以上表态的势力里面,你认为还缺少哪几种(至少两种)较重要势力的表态?他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主制乃世间之最崇高者,国王不仅是上帝在尘世的代理,而且高居上帝的御座,甚而因上帝之名被尊为神……《圣经》里是把国君比作神,明确地把他们的权力与上帝的权力相提并论。国君正被比作一家之长。一位国王乃名副其实的“一国之主”,是其臣民的政治家长。……臣民在议会(不过是国王的首要议事机构和工具)里所恳请之法律,只能由国王在议会的建议下制定。国王制定日常法令,推行他认为合宜的法令,并非出自议会或哪个等级的建议,没有国王的权威参与其间,议会无权制定任何法律或法令。

    ——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对议会的演讲》 (1610年)

    材料二   良好的政府必定有一以贯之,堪与一种哲学体系相媲美的观念。所有的举措必定是深思熟虑的,举凡财政、政治和军事,惟须朝向一个目标,即国家强盛,国势昌隆。如此一种体制只能源于一个人的头脑,此人非君主莫属。

    君主是国家另一公仆。他有优厚之报酬,是为了维持职位之尊严,而且人们要求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干练地工作,最起码要密切关注最重大的问题。

    一个人如为其同等的人推许为杰出人才,这是希望他应该为他们服务。这些服务包括法律的维持,司法的严格执行……这个君主有责任重视农业,使商业和工业受到鼓励。他是一个应该时常警惕国家敌人行动的终身哨兵。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政治典范》(175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姆斯一世演讲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腓特烈二世与詹姆斯一世观点的异同。(9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三国的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其他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材料二:1951年9月8日,美国、英国、法国等48个战胜国将中国排除在外,与日本私下达成了《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托管。所确定的范围将中国领土钓鱼岛挟带其中。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钓鱼岛所属关系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日媾和的原因及和约签订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没长进。”

    ——摘编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摘编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