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2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喻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商品流通不畅   D、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图是一件中国古代的著名瓷器,据所学知识判断它可能属于

    A、民间手工业品

    B、史前手工艺品

    C、官营手工业品

    D、家庭手工业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重商主义观念十分盛行

    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朝人陆楫认为:“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可见,在陆楫看来

    A、提倡奢侈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消费需求推动了明朝工商业的发展

    C、民风勤俭之地的经济发展必然缓慢

    D、重农抑商思想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注:盛泽,镇名)下列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①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

    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商品经济发达

    ③浙江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④浙江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一群法兰克人穿着东方服装。坐在地毯上进食,他们享用以前欧洲从来没有的可可、玉米、马铃薯等;他们用支票甚至信用卡做生意。这一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A、14—15世纪         B、15—16世纪

    C、17—18世纪         D、18世纪中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下列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西班牙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B、英、法、葡等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意大利的商业优势地位因此得以充分突显

    D、西班牙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践的经济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假如给这种埋怨心理的产生配上时间,下列最恰当的是

    A、1671年      B、1771年       C、1871年       D、1971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现代史学家芮玛丽在其著作《同治中兴》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同治中兴”

    A、主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B、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修补能力

    C、领导人物包括了奕和李鸿章

    D、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由此可得出“宁波帮”发展迅速的原因可能是

    A、引进西方工商理念            B、诚信经营

    C、与外商进行勾结             D、依靠封建权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纲》中对新中国的税收做了一些调查,根据1952年以来官方提供的有关税收的数字,可以注意到如下一些递增级数:

    年份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税收

    100

    114

    128

    128

    145

    154

    206

    249

    以下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与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②“一五”计划的有效实施,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当家作主意识增强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句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深刻印记。下列同样可能成为同时期“深刻印记”的是

    A、居民凭票购物

    B、大庆工人为第一口油井欢呼

    C、召开公私合营庆祝大会

    D、建设浦东新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著名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曾说过,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这说明近代女子穿旗袍

    A、体现了女权主义色彩

    B、是一场服饰根本革命

    C、隐藏离效忠满清思想

    D、是民国教育改革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所未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报道者对人们的行为持批判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后,许多国家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来加以抵制。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

    A、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空间

    B、国际贸易额下降,进而加剧经济危机

    C、各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D、各工业国找到了克服经济危机的出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罗斯福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罗斯福希望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解决的问题是

    A、扩大生产        B、开拓世界市场

    C、促进消费        D、通货膨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21年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时,曾在日记里记录:回忆一月间我们头一天到食堂去吃早餐,看见人人吃完之后,把所剩下的面包、糖、牛油,或是用盒子装,或是用纸包起来,每个人都自己带回去;我们还笑他们真可谓穷极了;不想到午餐的时候,人人都有面包、糖、牛油,独我们3人没有,后来打听才晓得早晨所给的东西是整天的。与材料描述的情境相关的背景包括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②食物配给制的推行

    ③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②在经济建设上过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

    A、《欧洲联盟条约》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罗马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06年,德国与法国抛开过去的历史情绪,共同编写两国高中历史课本。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历史资料或文件,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帮助学生了解整个欧洲史和世界史。法德两国如此做法的重要意义是

    A、结束两国对抗促进和平发展    B、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C、进一步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D、推动两国的文化一体化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面是1980、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

    入国家

    中低收

    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0%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场所,到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全部裁撤,已有4000年历史。它在中国近代消失的主要原因有

    ①近代社会经济衰退难以支撑其庞大消耗

    ②近代西方通讯设施的传入

    ③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

    ④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去。为此中国应对时代主题的举措是

    A、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恢复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句话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包括

    ①生产的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②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

    ③形成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狂潮

    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密切结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0分)材料一  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摘编自《管子·度地》

    材料二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三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分)工业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美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在1850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l,348,000公吨和16,251,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走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6分)

    (3)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