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单位:件)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元代诸王、后妃、大臣等通过其奴仆进行商业活动,对贵族官僚经商,只纳税,不做任何限制,政府还通过政策保护商业贸易。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政策的废除           B.义利观念的突变

    C.游牧文明的影响           D.匠籍制度的废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

    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后半期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五四时期,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来对待中西文化。蔡元培此举意在

    A.复古求解放以缓和中西文化冲突

    B.兼容中西文化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C.平衡中西方文化以实现思想再造

    D.否定传统文化以实现新思想启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度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增加到5569亿元,远远超出了正常的纸币增长。这反映出当时国民政府

    A.努力增强国统区人民的购买力

    B.通过货币增发贬值应对战时危机

    C.力图摆脱英美等国对华的控制

    D.试图扰乱抗日根据地的金融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以“五百人会议”替代“四百人会议”,对各级公民开放,对因在该机构服务而影响生计的公职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偿。这一举措

    A.保障了公职人员的行政素质

    B.促使了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

    C.导致了城邦财政经济的困境

    D.开启了希腊文明的“古典时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皇承认。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世纪初,曼切斯特地区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纺车的嘤嘤作响。随之而来的是工厂排放的烟尘和污水,以及对原料和市场的依赖增加。这些变化导致英国

    A.技术革命的开始               B.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C.重工业成为主导               D.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德意志帝国议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如银行法、专利权法、统一货币法、统一关税法等。这些法案的颁布和实施

    A.为德意志实现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B.促进了德意志经济的迅速发展

    C.大大推动了德意志政治民主化进程

    D.削弱了联邦议会在议会中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反映了

    A.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              B.“蒸汽时代”的终结

    C.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               D.实验促进科学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绅士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宋太祖等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为皇帝所用。万历年间的民变遍布各地,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诸生、乡绅。此外,他们还负责维护道德、修缮当地孔庙和演习儒家礼仪及兴建学堂、书院、编撰地方志等。顺治年间,通过“科场案”、“通海案”等从政治上打击江南士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传统治理模式下,湖南乡绅曾国藩组织了乡村农民,形成兵为将有的湘军,蔚为第一代的“武力”群体。清末地方督抚,尤其直隶与东南诸省,均由这一级缙绅士大夫武力集团的领袖出任。1906年,清廷在丧败之余,承诺准备立宪时,各省组织了咨议局,确认了地方武力与缙绅的社会力量。1909年清政府仿日本《市町村制》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保甲制为中心的乡级组织逐渐被废,按照定章,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最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

    ——摘编自许悼云《万古江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乡绅在“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欧洲人认为,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这种动因在学界逐渐成为普遍的认识。

    材料二

    后来,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他们认为,11世纪开始,西方人对东方的香料、丝绸及各种工艺品需求大增,而东方人却对西方的商品不感兴趣。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15世纪,威尼斯商人经奥斯曼土耳其每年运往西欧的胡椒总量在750-1000吨,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满意,特别是热那亚人,他们要另辟蹊径,自己到东方去运来香料赚钱,为了与威尼斯竞争,他们的资本和人才流向葡萄牙和西班牙。

    ——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等

    运用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充分、准确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1762年,卢梭《社会契约论》

    多少时代中,有些人的心一直紧紧依恋着自由,使他们依恋的是自由的诱惑力、自由的魅力、呼吸的快乐。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它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1856年,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卢梭与托克维尔关于自由观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与托克维尔不同的自由观形成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