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3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梭伦在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是针对(    )

    A.雅典自由民     B.雅典平民    C.雅典执政官    D.雅典贵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

    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   )

    ①下层平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②确立了雅典的奴隶民主制   ③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缮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齐桓公“修缮政”的根本措施是(    )

    A.尊王攘夷,积极争霸              B.训练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C.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D.北御夷狄、南制楚蛮、称霸中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管子•任法》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

    A.法是君主统治的工具      B.社会的分工十分明确

    C.法律的实施等级明显      D.体现了古代民主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

    A.连坐法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项规定不利于(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

    A. 孝文帝改革     B.1861年改革     C.梭伦改革     D. 明治维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之,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   )

    A.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C.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历史人物的改革没有使本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

    A商鞅        B王安石         C 北魏孝文帝     D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符合中世纪欧洲人民人生经历的是(    )

    ①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 ②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与同学、老师一起进行相关的科学观测和实验  ③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  ④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就是天主教社会,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各国的政治也产生影响。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国内诸侯乘机反叛。亨利四世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

    ① 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 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德国并没有实现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④王权与教会争权夺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反映的最主要信息是(   )

    A.教会内部分裂,出现附属于王权的新教会         B.新教否定上帝的存在

    C.蔑视教皇和天主教会,《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D.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积极有为的君主,使埃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和“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之人”。下面对阿里表述错误的是(    )

    A.阿里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思想文化,推动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的进程

    B.阿里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D.阿里通过改革改变埃及的社会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改革开始后,穆罕默德·阿里在开罗任命一名警官负责治安,这位警官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随意处置犯人。夜间,他率领巡警四处巡逻,并规定行人在日落后一小时必须手提灯笼方能通行,违者投入监狱。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整顿社会秩序,严格控制人民      B.加强社会治安,依法治国

    C.改革社会风俗,推进近代化        D.提倡新新式生活,革新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相比,其相同的历史条件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B.借鉴别国受辱教训

    C.经济落后于西欧国家      D.当权者腐朽与无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日本西乡隆盛曾公开说过“失之于欧美之物,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明治维新的负面影响是(    )

    A.保留了君主专制政体    B.保留了思想上的盲从

    C.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D.保留了封建剥削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以下所列能说明此观点的有(   )

    ①这次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②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③提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④没有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是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以后发生了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从各方面来看,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穷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为富人所奴役,他们被称作附庸和“六一汉”。因为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地租耕种富人的土地。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地租,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势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惟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梭伦采取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施和方式。(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责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押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出北魏什么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北魏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分)

    (3)材料三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请回答: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6分)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6分)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1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4)材料三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7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