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7 题,其中:
选择题 32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31 题,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2 题
  1.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傅斯年强调史学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

    B. 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 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 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踩踏)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统一后             D.明清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书·王莽传》载:“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这说明

    A.圣人考察山川地理都为地方行政管理

    B.民风习俗是行政区划的核心依据

    C.地域和文化心理特征是行政区划依据

    D.自然环境是行政区划的主要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对西汉、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进行了抽样对比,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 间

    地区(今山西一带)

    人口密度 (人/km2)

    地区 (今江浙闽一带)

    人口密度 (人/km2)

    地区 (今两广一带)

    人口密度(人/km2)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太原郡

    13.1

    会稽郡

    12.3

    南海郡

    1.0

    唐代

    河东道

    23.1

    江南东道

    31.44

    岭南道

    2.71

    A.今江浙一带始终是中国发达地区

    B.人口密度全面反映劳动力集中程度

    C.从汉到唐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较快

    D.人口密度值能衡量出社会发展速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此时期黄河安流最可能的原因是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经历了

    A.春秋国家分裂        B.东汉末年三国鼎立

    C.中唐安史之乱        D.北宋亡于女真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这一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画家个人爱好        B.人文主义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元史·高鸣传》记载: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行中书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提出“以自然之蹊迳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的观点。他强调创作要追求

    A.布局构图的精妙      B.畅神写意的原则

    C.遵循自然的法则      D.绘画技法的创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C.大量的原棉被投入市场                         D.出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黄仁宇曾评价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他所评价的是

    A.孔子“克己服礼”的思想                     B.董仲舒“天人合一”的主张

    C.朱熹“格物致知”的主张                   D.李贽 “非圣无法”“革故鼎新”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社会形态转变          B.政权更替加快

    C.民族矛盾尖锐          D.文化类型迥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A.克已服礼的主张         B.为政以德的思想

    C.以民为本的思想        D.天下为公的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自秦变法而败亡,后世人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令败亡灭绝而不悔。”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变革              B.主张革新                C.希望进步              D.要求守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894年,张白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漫画(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是

    A.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B. 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共和制度

    C. 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D.反对暴力革命,欣赏渐进改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阅读示意图,造成图示现象的外部条件主要在于

    A.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想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当时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兴起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主要取决于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其相似之处解释准确的是

    A.都是民族危机的产物                      B.都反映了工业布局的变化

    C.都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D.都为民族复兴做出了贡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指导思想

    C. 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左”倾冒进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某同学在进行以“中共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大量历史图片,其中可以舍弃的图片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25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2、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应该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8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4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要意义。(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  料  元朝时期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南民族边境地区,政府就任命当地的有威望的民族首领管理民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精英分子担任首领管理本辖区的事务,形成土司制度。(土知府、宣慰司合称)

    明清时期,由于我国西南边陲地方的内部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西南边陲地区社会不稳定。

    雍正二年,皇帝给四川等地的督抚上谕中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要求他们加强对土司的管理。到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奏,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对于投献者,“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量予相赡,授以职衔冠带终身,以示鼓励。”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哈元生等督抚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整个改流的地区,以贵州涉及的最广泛,它新设的州县竟相当于原有州县的面积。

    ——摘编自王显非《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目的及影响》

    (1)根据材料,分析雍正帝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尔泰对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特点及影响。(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千米,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二  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在谈到詹天佑早年决心投身铁路事业时说:“我们应当回想那时侯中国的朝廷、社会是如何的保守愚蒙,对于新器新知是如何的深闭固拒。光绪二年(1876年),詹氏虚年16岁,正进到美国纽海芬的海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内由吴淞通到上海的小铁道,方才行车,当地读圣贤书的士绅,领导着愚昧的民众,认为这件怪东西破坏了风水,危险到生命,居然把它全行拆毁,并且主张要把铁轨投入海中。在国内这种昏暗的气氛之中,这个聪明却是不善言辞的孩子,居然去学这套万人咒骂的东西,不为动摇。回国以后,也决不改业,专心致志要为中国建筑重要的铁路路线而努力。在伶俐的人看来,以为'其愚不可及也’,在这位笨人则以为‘愚公移山’是可能的。”

    材料三   “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请回答:

    (1)阅读材料,概括阻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有那些?(8分)

    (2)结合材料,谈谈周恩来为什么称赞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