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挪威上空的极光,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只知道自己被那些     的美,深深地吸引和陶醉了。

    ②有时候,人就是那么     ,明知不可为,却拼命去做;有时觉得很简单,结果却撞得遍体鳞伤。

    ③就像语言的学习,学的只是理论,效果还需要自身去实践;现实中,也存在很多       的现象。

    A.不可言传   不可理喻   不可言喻   B.不可言传   不可言喻  不可理喻

    C.不可言喻   不可言传   不可理喻   D.不可言喻   不可理喻  不可言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2015年CCTV贺岁杯一一中韩女子九球赛日前落下帷幕,冠军付小芳在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说,这次比赛能够获胜一定要感谢对方的承让。

    B.27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就尹相杰吸毒案发布评论,文章称许多艺人甘愿自毁前程的原因归根究底就是有钱有名太任性所致。

    C.本轮巡视组首次实行“一托二”的形式,这将有利于尽快实现今年内完成对中央管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的目标。

    D.许多网民担心类似“狗头金”的事件重演,他们不仅希望能对现行的法律进行修改,甚至从现行法律上进行质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项对联内容与横批匹配最为恰当的是(3分)(   )

    A.横批:百花齐放   向阳花木三春秀|得意马蹄一路风

    B.横批:彩云追月   彩云片片显吉祥|月光屡屡照前方

    C.横批:马到成功   有志宝驹奔大道|马跃前程步步高

    D.横批:喜气盈门   月下赶黄彪|龙马壮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不忘却纪念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是缅怀过去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③⑤①②⑥④   B.③⑤②①④⑥   C.②④⑥③①⑤  D.①④⑥③⑤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下列材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A.写文章先结构,选材料。     B.写文章必须注意衔接,前后勾连。

    C.写文章打好基础,注重积累。  D.写文章围绕中心,收放自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反,因此秘授赵云锦囊妙计,假意对魏延忠心,待魏延真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时,断其首级,以保蜀国稳定。

    B.《边城》中女主人公翠翠的爱情还没有完全展开就仓促结束,随着大佬殒命、二佬出走和爷爷离世,翠翠朦胧的幸福梦被迅速击碎。

    C.《子夜》中杜竹斋在公债生意做到关键处时,投靠赵伯韬,这最后的一击使吴荪甫悲剧命运达到高潮,绝望的他曾举起手枪想自杀,但最终决定与妻子到庐山度假。

    D.《欧也妮·葛朗台》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欧也妮生日的场景,通过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格拉桑一家的精彩表演,揭露了金钱社会的罪恶,暗示了欧也妮的悲剧命运。

    E.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优柔寡断,在叔父为自己的罪行祈祷之时,他已经明确地知道叔父就是谋害父王的真凶,但因为害怕伤害母亲而错过了最佳的复仇机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文言文阅读(19分)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憎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崇桢间,者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问其出处,笑不应。乡之人多忽之。

    顺治二年秋,大兵南下,游骑及关桥。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骑至,厉声叱之,不退。乃引弓射,三射,三握其镞,兵刃交进,鼓声四起。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骑皆咋舌惊去,戒弗犯。当是时,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遥见老僧出门前斗时,旌旗蔽空,甲盾森列,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所向莫当,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既免,各归家,率老幼然香礼拜,老僧笑不纳。

    后数年,老僧出访名山,竟不知所终。或曰:“老僧尝自号海涵,谓其徒曰月照.。精拳棍,类少林家数。”或曰:“人尝从老僧游,道遇官兵,急不及避。俄营帅传入见帐中,握手泣下,劳苦如平生。窃听其语,若故为军官者,终莫得其真。”徐丈云。

    予既慨老僧溷迹浮屠,不克表见于世,而复惜徐丈有文,而行之不远也。爰节次纪之,以备外史氏采择。                                      (选自《清谷文钞》,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溷迹浮屠以老     顾:但、不过

    B.而下过急       御:任用

    C.营帅传入见帐中   俄;忽然

    D.不表见于世      克:能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末不整治军政,朝廷用人无方,致使许多英才颓废堕落,老僧原来是军官,虽混迹于僧侣之中,但不同于稍有一点长处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一般里巷侠客。

    B.顺治年间,清兵南下,面对游骑的呵斥与多次射击,老僧独立关桥,搏杀迎击,所向无敌,使游骑惊恐地离去。

    C.百姓因老僧最终免遭战祸,各自平安归家,后焚香叩拜老僧以表谢意,老僧却不接收。

    D.作者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叹息徐氏之文流传不广,于是查考老僧行迹,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3分)

    (2)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3分)

    (3)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3分)
    4.文中说“关侨老僧事至奇”,请结合文中意概括“至奇”在哪些方面?(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适 万 乘 之 虏 遭 时 不 遇 至 于 伏 剑 不 顾 流 离 辛 苦 几 死 朔 北 之 野。
    2.材料中多处出现人名,“萧、樊囚絷”、“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中的“萧”、“樊”和“陵”分别指(3分)(  )

    A.萧何   樊於期   李陵        B.萧统   樊哙   司马迁  

    C.萧统   樊於期   司马迁       D.萧何   樊哙   李陵
    3.为驳斥“汉与功臣不薄”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理?请加以概括。(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①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①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1)“幽径无人独自芳”一句中,“独自芳”指的是什么?(2分)

    (2)“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蕴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3)请赏析结句“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的精妙之处?(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黄鹤之飞尚不衍过,                 。(李白《蜀道难》)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4)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

    (5)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6)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7)寄意寒星荃不察,             。(鲁迅《自题小像》)

    (8)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露易丝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有删改)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试概括第④自然段景物描写的特征并简析其作用。(4分)
    2.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6分)
    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鲁迅

    ①前两三年的书报上,关于文艺的大抵只有几篇创作(姑且这样说)和翻译,于是读者颇有批评家出现的要求,现在批评家已经出现了,而且日见其多了。

    ②以文艺如此幼稚的时候,而批评家还要发掘美点,想扇起文艺的火焰来,那好意实在很可感。即不然,或则叹息现代作品的浅薄,那是望著作家更其深,或则叹息现代作品之没有血泪,那是怕著作界复归于轻佻。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③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①,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④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争“放诸四夷”②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批评以英美的老先生学说为主,自然是悉听尊便的,但尤希望知道世界上不止英美两国;看不起托尔斯泰,自然也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能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做的书。

    ⑤还有几位批评家,当批评译本的时候,往往诋为不足齿数的劳力,而怪他何不去创作。创作之可尊,想来翻译家该是知道的,然而他竟止于翻译者,一定因为他只能翻译,或者偏爱翻译的缘故。所以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因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现在还将厨子来比,则吃菜的只要说出品味如何就尽够,苦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缝或造房子,那是无论怎样的呆厨子,也难免要说这位客官是痰迷心窍的了。

    (选自《热风》,有删改)

    【注】①“嗜痂之癖”:病态的、反常的嗜好。②“放诸四夷”:放逐到边远的地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6分)
    2.请概括第③段中“滥用了批评”的几种表现。(6分)
    3.结合全文,谈谈鲁迅对批评家的希望。(6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徐志摩说他在少年的时候,疯狂地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成年后,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他走。他说学会了自己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简答题(10分)

    (1)宝玉心中想到:“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

    宝玉看到的是什么场景让他有如此想法?该想法反映了他对黛玉什么样的态度?(5分)

    (2)请概括吴荪甫最后众叛亲离的情形。(5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不是那种用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小说。

    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当然不是流水账。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对这样的长篇小说同样适用。

    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依然要个个鲜活、人人不同。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为了解决作家的叙述困难而拉来凑数的道具。

    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和绞杀。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善与高尚,或者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那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小说,大概都不是哲学家写的。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爱与恨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而这里也许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也可以说,具有密度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可以被一代代人误读的小说。

    这里的误读当然是针对着作家的主观意图而言。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读者的读后感觉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选自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1.莫言认为,在长篇小说中,密集的事件、人物、思想各有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5分)                                  
    2.分析“那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小说,大概都不是哲学家写的”一句的含意。(4分)                                   
    3.“畅销书”与“伟大的小说”的区别在哪里? (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