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null 6 题,单选题 18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null 共 6 题
  1. 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任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材料中的主张

    A. 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

    C. 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

    D. 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这说明维新思想

    A. 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 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

    C. 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

    D. 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反映了

    A. 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B. 思想解放深入了社会基层

    C. 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D. 中国科技发展形成了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世纪上半期是各种“主义”涌现的时期,“自由主义”第一次出现在1819年,“激进主义”在1820年;社会主义在1832年;“保守主义”在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等都出现于30年代,“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在40年代出现。这些“主义”的出现表明

    A. 工业革命开启思想多元化时代   B. 民主化进程保障思想自由

    C. 资产阶级革命需要理论指导   D. 文化学者力图建构思想体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载,英国辉格党人赢得选举后颁布了《改革法案》,“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该《法案》的颁布

    A. 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 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土地贵族的统治

    C. 使英国公民获得了普选权

    D.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8 题
  1.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 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 海外贸易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D. 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

    A. 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B. 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
    C. 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 D. 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A. 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 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C. 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

    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

    C.否定宗法世禄制度

    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这表明

    A. 中国主权的丧失   B. 天朝体制逐步崩塌

    C. 中西方地位平等   D. 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余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 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 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 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 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300多个,每天成立的和每天解散的一样多。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连法西斯主义也在中国找到了试验田。这种现象反映出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 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 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 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 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 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这种情况表明

    A.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

    C. 改造分散的小农经济成效显著

    D.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 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 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 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 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某同学在读了一篇文章后做了下图所示的读书笔记,对此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理性的奠基人

    B. 伽利略实现了对数学和实验理性的综合运用

    C. 古希腊哲学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D. 希腊哲学传统和近代工艺传统的结合催生了近代科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33年7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4个月后,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就赞许“罗斯福先生”,称其“不顾国会、游说团体、官僚体制的拦阻,直往目标前进。”希特勒之所以赞许罗斯福

    A. 为掩盖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   B. 企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减轻国际压力

    C. 因为新政与纳粹的施政理念有相似之处   D. 希望以此换取美国援助以缓和经济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75~1989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先后签订4个“洛美协定”,主要内容有向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确定双方之间的平等伙伴和相互依存关系,放宽对非加太地区国家产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限制等。协定的签订表明:

    A.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加强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非加太国家经济区域集团化成效显著

    D.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收效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C.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D.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史学家指出,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是(   )

    A.多元文明模式同时并存

    B.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

    C.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曲折前进

    D.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秦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莱布尼茨、柏应理、伏尔泰等推进“中国热”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195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做出明确划分,国家解决城镇户口的粮食供应,每月发给相应的柴米油盐,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口结构由此开始。198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自理口粮户口,这种户口与城市户口同属于非农业户口。1992年8月,公安部发出《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农民进城自理口粮,到2000年止,我国城镇人口达到4559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09%,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将近10%。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材料: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

    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