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困难题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

    A. 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   B. 贵族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C.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读下表,此表客砚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随着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完善,世族逐渐退出王朝体制。但后来,宗族日益受到重视。范仲淹晚年在苏州立“义庄”,以加强本族内的互相扶助;欧阳修亲自编撰族谱;苏洵也曾编写自己的族谱;司马光著《司马氏书仪》,列举大家族的规范。这些现象说明

    A. 封建王朝的统治安危取决于宗族的形成   B. 宋代世族重新形成并控制朝政

    C. 宋代士大夫重视以宗族障显儒学价值观   D. 科举官僚制度推动世族的再生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黄宗羲十四岁时随父在京生活,深受其父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的影响。因此.黄宗羲所设计的“学校”与东林书院的实践不无关系。这表明

    A. 黄宗羲继承了东林党反君权思想   B. 明末已出现针砭时政的现象

    C. 东林书院相当于资产阶级的议会   D. 明代政党政治斗争的明朗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86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在报告中提到:曾经询问下层中国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很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 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   B. 中国人服饰思想观念守旧

    C. 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   D. 洋货并没有冲击自然经济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读下表(单位:则),下列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B. 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 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

    D.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科学观念的传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到1942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资本额占工业资本总额的79.2 %,而轻工业只占2O.8%。在国统区,国民党被迫采取战时紧急政策,虽然缓解了战争对资源需求的压力,但也是一种一切生产服从、服务于单一的军事目的的不均衡发展模式。这一状况说明

    A. 抗战时期东北重工业发展迅速   B. 日本侵略导致中国产业结构失衡

    C. 国民党战时体制存在明显弊端   D. 中国持久抗战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1年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B.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C.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D.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指出: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财产可能被没收……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却只有少数几条。这种现象表明罗马法

    A. 能够适应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B. 需要根据国家发展而变革

    C. 仍保留着落后的习惯法痕迹   D. 缺乏保护公民私产的条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 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 文化传统己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C. 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D. 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读表4(单位:%)。表中信息反映该时期苏联

    A. 加强发展重工业   B. 对农民利益关注的程度不够

    C. 优先发展军工业   D. 改变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模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50年,法国外交部部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场。这一建议旨在将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煤铁资源合并起来。“使得战争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上述四国建立一体化的最初目的在于

    A. 消除内部纷争谋求霸权   B. 实现欧洲内部的共同发展

    C. 摆脱美苏的牵制与威胁   D. 实现优势互补与军事互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量破产自耕农流入城市,商业、服务性行业十分繁荣.城市崎形发展.奢侈品生产也高度发达。这类似资本主义的表面特征,但它只是假象,它不是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大动乱来临的前兆。崩溃一旦发生,这种浮华局面立刻像海市蜃楼一样消失了。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假资本主义”。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西欧各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共同特征是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对王权的支持和王权之下民族国家的形成。成市与乡村对立,意味着西欧封建社会中体制外的权力中心和异己力量以封建领主为代表的封建权力中心和统治者的对立。这在城市产生和发展阶段的各个西欧国家境内是一样的。从性质上说,15 世纪以前的法国、英国、尼德兰的城市同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的城市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的多少有差别而已。此后发展的差异主要来自王权的兴起和王权的作为以及王权同城市之间关系的演变。

    ——摘编白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假资本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假资本主义”和西欧资本主义产生的异同点,并说明西欧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知识分子大都经历了“从西方看中国”,和“从中国看西方”两种视角的变化。从西方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一步步否定自己,一步步和自己决裂。看到了自己器物不如人,就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发现自己制度不如人,就搞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最后发现自己文化也不如人,就要把传统彻底否定割裂打碎。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才能造出一个新中国来。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由表及里,对自己的批判也就由表及里,最后触及文化根本,心生绝望,悲愤至极,要割裂传统,要搞一次极为彻底的启蒙运动,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心理基础。全盘否定的心态和“从西方看中国”的视角不无关系。从西方看中国,以西方为参照物,自己经济军事实力弱小,技不如人。样样不如人,一无是处,自然把自己彻底否定。试想,当知识分子有机会从中国看西方,以中国为参照物评价西方时,思想观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据陈辉《从中国看西方》

    结合村料和相关历史知识,续写《从中国看西方》一文中着重号后而省略的内容。〔要求:衔接前语,据意成文,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至元六年(1269年),刘秉忠奉旨与许衡等议定官制,其后又主特制朝仪,在前金故老和许衡、徐世隆等人的指导下,“稽诸古典,参以时宜”,主要参照唐《开之礼》斟酌损益,定为新制。并搜访乐师,配备了音乐……朝仪既定,元世祖观礼后十分满意,刘秉忠又奏立侍仪司掌之。从至元八年(1271年)天寿节(世祖生日)开始举行,此后凡即位、元旦、天寿节、诸王及外国使臣朝见、封册、上尊号、祭祀及群臣朝贺等典礼,一律行朝会仪礼。太宗即位时(1229年)曾初行朝仪,但不完善,未能改变蒙古旧俗,至此始为定制。这是对蒙古朝廷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刘秉忠朝仪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秉忠朝仪改革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危机结束后双方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关系和国际局势。1963年8月5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实验条约》。但这项条约并不禁止地下核试验,在条约签订后的5年里,核试验的次数增加了,而不是减少,运载核武器的导弹和其他运载工具更是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但是,在美苏谋求巩固核垄断地位的过程中,法国于1960的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也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于弹,同时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1968年7月,美苏又声称基于“核扩散”可能带来的世界局势紧张问题而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在条约中规定:国际原子能总署有权检查无核国家的核枝术情况。中国和法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拒绝参加这一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条约。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简析美苏共同谋求“核不扩散”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苏共同谋求“核不扩散”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1916年考入北大。在当时学术新思潮的影响下,疑古辩伪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五四运动爆发,西方科学治史理念输入,促使顾颉刚扛起“古史辩”的大旗,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该观点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古史记载中,“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如周代人心中最古老的人是大禹,到孔子时有尧、舜、舜,到战国时有皇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代有盘古。第二,”时代越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如舜在孔子时期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是一个“家齐而后治国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是一个孝子的模范了。除此之外,顾颉刚还认为,从战国起,政治家要依托古王压服今王,于是大家看到的古王的道德功业高到极致。三皇五帝的黄金世界,是战国后的学者造出来给当时君王看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概括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顾颉刚的史学观点进行评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