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鲁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鲁赫强调历史研究应该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史专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欧粮食的收获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发达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从法制发展史的角度看,宗教性常常是人类幼年时代法律的共性。古罗马所使用的大量不成文法皆依赖于神的启示和命令,其解释权掌握在祭祀手里。而《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成文法典的诞生。它的问世是社会发展轨迹的浓缩,是罗马走向文明之界碑。这表明

    A.《十二铜表法》完全摆脱了宗教性    

    B.《十二铜表法》是公民参与立法的结果

    C.《十二铜表法》的解释权掌握在公民手中

    D.《十二铜表法》具备了现代法律的一切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借尼西阿斯之口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中“城邦”这一概念所强调的是

    A.城墙、军队等物质因素      B.小国寡民的特性

    C.拥有雅典公民权的男子      D.成年男性公民的联合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中,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回租界收回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那么大会就毫无意义。这件事表明孙中山

    ①把反帝主张视为国民党一大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斗争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 

    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 

    ④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下列职务由间接选举产生的是

    ①内阁部长         ②总统          ③参议员         ④众议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朝人记载“开机之家,谓之帐房;机工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雠货。”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包买主现象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况

    C.工场手工业生产状况          D.市场上的实物交易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这不能说明的是

    A.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是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主要因素

    C.资本主义因素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城乡普遍发展起来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政治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经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选项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和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

    D.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民国《嘉定县续志风土志》

    材料二: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国人的日常生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8分)试分析原因(6分)。

    (2)材料一中“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记载是否符当时的实际情况?(2分)试说明原因(4分)

    (3)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7分)

    (4)结合三段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自近代以来,人们群众生活变化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并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结果和影响如何? (9分)

    (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二十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结合史实谈谈当今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推进现代化建设?(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