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C.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A.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

    C.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A.明德慎罚的理念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厉行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理学占据正统地位             B.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C.选官体制发生变革             D.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洋纱大量进口,解决了中国乡村手工织布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促成洋纱土布的生产。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的顽强性             B.洋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

    C.传统手工业的振兴             D.近代纺织业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创办于1863年的上海某新式学堂长期招生不满。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报名该校者众多,生源爆满。这种变化显示

    A.西学传播成为近代教育主流       B.追求新知渐成社会时尚

    C.私塾教育陷入窘境             D.科举制度得到改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09年,清政府开始推行地方自治,各省纷纷成立自治团体,有些地区的商人还按街区地段组织了为数甚多的基层自治团体。这表明

    A.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           B.近代民主政治的成型

    C.实业救国思想的践行           D.君主专制政体的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A.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

    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

    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

    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

    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所示的剧目题材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与该时期历史特点对应的标语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C.“坚决拥护共产党八路军”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在福州举起“抗日反蒋联共”的大旗,发动“福建事件”。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大批知识分子迁往重庆、成都、昆明等城市。表明当时西南地区

    A.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B.经济实力首屈一指

    C.社会时局相对稳定             D.文化教育事业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英国学者拉纳·米特写作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37—1945:为生存而斗争》。他为其美国版改换了书名,并解释说:“如果你想让美国人读外国的历史,你得告诉他们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该书美国版的书名当为

    A.《亚太战争,1931—1945:日本罪行和战后和解的要求》

    B.《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

    C.《上海1937:扬子江畔的斯大林格勒》

    D.《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58年8月,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警告美国军舰不得为增援金门的台湾当局军舰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接着又实行“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政策,以保证岛上军民的供应,但仍以无美军护航为前提。实施这一策略,是为了

    A.打围结合,进而攻取金门         B.打破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

    C.以打促和,推动两岸对话         D.维护“一个中国”基本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是一幅漫画,其描绘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20世纪

    A.30年代中期的民族企业中

    B.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企业中

    C.60年代初期的国营企业中

    D.80年代后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法学家被罗马帝国皇帝授予就法律问题作出公开解释的权力,对案件审理具有法律约束力。公元426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共同钦定只有五位已故法学家的学说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变化

    A.提高了法学家的地位           B.确立了君主的法律权威

    C.减少了法律引用的混乱          D.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790年,英国人柏克说:法国人追求纯粹的理性和权利,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迎来的将是君主制的毁灭、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法国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无可挽回的灾难”。这一观点

    A.预见了人类未来的政治走向

    B.否定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功绩

    C.强调了君主制存在的合理性

    D.批判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丝织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和“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全国请愿书》中也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材料表明,英法工人阶级

    A.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B.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C.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D.追求社会主义理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列宁说:“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反映其“重心改变”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农业集体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英国

    A.应对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议建立法、德为主的“煤钢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美国对此表示支持,这是因为该提议有利于

    A.借助西欧对抗苏联

    B.控制欧洲国家的煤钢生产

    C.消除法德间的宿怨

    D.推进国际贸易体系的制度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由下表可以推知,1950年到1980年

    美、德、日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表

    年份

    1950

    1970

    1980

    美国

    16.7%

    15.5%

    11%

    日本

    1.4%

    6.2%

    9.8%

    德国

    3.3%

    10.9%

    11.1%

    A.美日德经济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经济总量持续下降

    C.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D.日德双边贸易不断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

    (1)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

    (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中西方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说明新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施行政府严密监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荷兰的私有商业公司有权拥有自己的舰队,有权对外宣战与媾和,同时也有权管辖依附地区。荷兰东印度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东南亚,尤其是东印度群岛。在此,他们又一次逐出了葡萄牙人。通过这种方式,公司每年能够向其股东支付平均值为18%的红息。

    ——(美)罗宾·W·温克、L·P·汪德尔《牛津欧洲史》第一卷

    材料二  乾隆时期,外国商人从事贸易的地点专门局限在广州地区。……外国商人在从事自己所有的交易活动时,都需要和一群被授予对外贸易垄断权的中国商人打交道。公行一般由政府派遣的一名官员来掌控监管,而这些官员一般都能够从这一职位中牟取暴利。每一个外国商船都由一个专门的洋“行”来负责管理,这些洋行不仅管理商业事务,也掌握外来商船的税收,同时也负责让洋人们行为符合规矩。在这一制度下,外国人无权同中国官员直接接触,而在国与国关系层面上,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的条款规定。

    注:材料中的公会和洋行均为十三行。

    ——(美)康拉德•希诺考尔、米兰达•布朗《中国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在广州设立 “十三行”的原因。

    (3)指出上述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并简析二者对本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2年2月12日,清廷以宣统皇帝名义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1)根据材料,归纳迫使清帝逊位的原因。

    (2)清朝覆亡是各派政治力量合力的结果。你认为迫使清帝逊位的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