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9 题
  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zǐ)妹   山(ē)    (chuāng)伤  长歌(dànd)哭

    B.床(tā)   (jūn)裂  形(hái)   前(pū)后继

    C.(jiàn)行 茶(jī)   (juān)刻    命途多(chuǎi)

    D.笑(yè)    老(jiǎn) 脖(jǐng)   云销雨(j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菲薄   亲睐   文身   天高地迥

    B.渣滓   翱翔   喋血   老当宜壮

    C.嗜好   晕眩   桑榆   殒身不恤

    D.陷阱   愠怒   疱疹   食不裹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C.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安置、转移受灾群众1000余人,并提供衣物、食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

    B.猎奇心理加上家长的监管缺位,是造成广大青少年喜爱看恐怖片、恐怖小说并出现不良状况的主要原因。

    C.我刚四岁,爸爸就离开奶奶和妈妈去广东打工,一直到我七岁的时候才回来,我孤僻、不爱说话的性格,大概就与此有关吧。

    D.春节前后,本报共派出110余名记者深入基层,夜宿农家炕头谈心,跟着农民工骑行回家,拿起锄头和老乡一起干活……累计刊发近200余篇图文报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C.中国古代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孟子·离娄下》),一家一族的兴衰荣枯,一朝一代的兴旺更替,正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D.“我的孩子们,”他温和而严厉地说,“新教师明天就来,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子中,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楼阁新成花欲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柳梢听得黄鹂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选项中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为干支纪年,根据这种纪年法,我们可推断出永和十年为甲寅年。

    B.“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古人常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所以农历九月又被称为季秋。

    C.“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束发”,古人指男子十五岁;“弱冠”,古人指男子二十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因为这些人知道自己的起点和目的地,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②此外,目标更远大,动力就更足,离成功也更近

    ③美国行为学家吉格勒提出的“吉格勒效应”可解释这一现象

    ④他认为,目标越远大,人生就越容易成功

    ⑤美国科学家发现,仅四成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⑥经过20年的调查,科学家发现他们拥有的财富超过其他人的总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将军用几何人而足        度:估计

    B.大破李信军,入两         壁:军营

    C.王翦言不用,因病         谢:道歉

    D.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臣险衅,夙遭闵凶

    B.夫秦王怚不信人              汝姊在吾怀,呱呱

    C.悉国中兵以拒秦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D.将军乞贷,亦已甚矣           且夫水积也不厚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B.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C.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D.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作为秦国著名将领,曾经征讨燕国,最终打败燕国军队并活捉太子丹,很得秦王赏识。

    B.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大败李信部队。

    C.王翦领兵出征之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目的是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不让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的秦王对他产生怀疑。

    D.王翦抵达战场,荆军屡次不肯应战,并向东退却,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荆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2)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3)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2)《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

    (3)《滕王阁序》中,“                   ”两句,突出了秋日的水态山容,从而把读者带入一个美的境地,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四个方面概括邹平樱花山风景区的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邹平县樱花山风景区精心打造的“樱花大道”“十八弯珍稀植物”等五大核心景区,点缀着琴岛、虎伏涧等三十余个亮丽景点;樱花、玉兰、枫香、水杉等八十余种珍稀植物遍植山间。从三月底开始,早樱、晚樱相继开放,一直持续到四月底,当晚樱盛开之时,已是早樱落英缤纷之际。当你放眼眺望,远山含黛,烟花灿灿,一片片粉白、粉红的樱花如水墨画般渲染山间,阵阵清风吹过,片片落英如雪花般随风飘落,如梦似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苏州名园西园的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最难得过来人,相逢香火有缘,即色即空,正婆娑春梦一场,苏台归鸟。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为:

    却仿佛西湖三月,大好园林无恙,花港观鱼,宜晴宜雨,何处寻干净土?

    调整后的下联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茶   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

    第一,信用好。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挂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

    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送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买酱菜,这是孩子乐意做的事。

    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连万顺家除了把四张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张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孩子们都来看。孩子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年年如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第三,连老大很勤快。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到了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能体现出人们对他的人品的敬仰。

    B.乡下人进城先“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可见乡下人办事很粗心大意。

    C.过年的时候,连老大把为孩子预备锣鼓、点走马灯、换蜡烛等都很当一回事,“从无疏忽忘记”,连老大这颗透明的童心也是善良厚道的表现。

    D.连老大不但勤快,而且认真,他监制茶干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连万顺茶干成了当地有名的“四色礼品”之一。

    E.有人问连老大的儿子为什么不恢复制造自家的茶干,他答:“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一句话写尽人世浮华、急功近利,并以此映衬了连老大的古朴厚道、兢兢业业。

    2.文章的题目是“茶干”,可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连老大的生意经”?

    3.简要概述连万顺茶干的特点。

    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深层意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地廉政单位招聘考试,最后一道题问唐太宗是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赋分20分。只有一位考生如实回答“不知道”,考后本以为录取无望,结果却被高分录用了。对此,其他考生不理解。招聘单位说,其实,当年根本就没有环境污染的概念,而且唐太宗也没有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无答案。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