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样/范    木/滞金    异/叱风云

    B.整热    刚护权    害/呼天

    C.切跎   形/牛角    弃/敛声

    D.字/体    陌/灭战    然/尽职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决择   倾泻   亲和力   掉以轻心

    B.坐镇   沉湎   水蒸气   攻城略地

    C.陨落   驽钝   元霄节   一笔勾销

    D.嬉闹   膨涨   流线型   毋庸置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曾经存在过的所有生命都源于同一种原始生命形式的      在DNA中得到了证实。

    (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破中国最高领导人不出席境外体育赛事的     ,专程到索契为俄罗斯冬奥会助威。

    (3)陆常有是一名小警察,不料被历史洪流卷入其中,     为了救国救民一步步地成为“翻戏党”的高手,黑白无间,险中求生。

    A.设想    惯例    因而    

    B.推想   先例    因而

    C.设想    先例    从而    

    D.推想   惯例    从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5日,英国卫生防护局已接到50例H1N9流感患者死亡报告,流感疫情方兴未艾,政府呼吁市民增强体质,防止感染。

    B.元旦晚会上,他那滑稽的动作、搞笑的语言令晚会掀起了新的高潮,大家忍俊不禁地笑破了肚子。

    C.保护知识产权不可能一挥而就,政府还面临着法律执行、机制、资源、教育等问题,仅仅通过几个法律文件还不够。

    D.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爸爸去哪儿》一炮而红后,爸爸们携萌娃高密度亮相各种形形色色的场合,有网友表示“替孩子们感到疲惫”,担心他们被过度消费。

    B.这次羽毛球邀请赛在新建的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复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C.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其制定的经营战略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取决于能否依靠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D.自去年12月份以来,一、二线城市局部地区的PM2.5值有时爆表,如何有效遏制雾霾天气不频发已成为各地的热点话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16期)

    1.为本文拟一个题目,最贴切的一项是

    A.荒诞的谣谶    B.历史上的谣谶   C.谣谶与政治   D.谣谶的危害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阐释谣谶有“谣”和“谶”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邹衍创立了“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B.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只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C.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倾听蛙鼓

    杨军

    ①蛙鼓,顾名思义。夏秋之交,蛙鼓在经过了一年的蛰伏和历练后,终于在一片潮湿的、漫溢着湿润的氛围中开始欢鸣。一声声,如浪如波,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声势浩大中又透出一份精慎细腻,且不烦耳,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②故乡在滇西,那里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蛙鼓栖身的理想之地。在美丽的故乡,我是枕着蛙鼓声长大的。那曼妙动听的蛙鼓,在我听来,如一首清雅高亢的诗,又如一曲遒劲有力的生命进行曲。

    ③蛙鼓唱起来的时候是激越壮观的。日落西山,当最后一抹红云隐退时,蛙鼓终于沿着清风流动的方向,沿着水草间的缝隙,在草芽拔节、花苞绽放的瞬间来了。开始是一两声,接着是蛙声一片。在乡间的一角,借着空气和微风这无声的翅膀,蛙鼓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脆脆地传过来,只闻蛙声,不见蛙影,让人可以随意想象蛙的模样。

    ④在乡村的黄昏,张开耳膜,最先听到的一定是这像镰刀放倒麦子一样的放倒夜色的蛙鸣。蛙鼓来时,一如淅淅沥沥的雨声,循序渐进,坚韧激越,恍然间,已是气势磅礴却又整齐有序的一片。屏息静听,又宛如一曲来自城市的金属管弦合奏,如此清丽,如此跌宕起伏,如此雄浑壮观;这时,暮风也微微的、柔柔的,夹杂着泥香吹来了,伴着蛙鼓声拂过人的发梢眉间、眼角耳际……

    ⑤我常常被那些熟悉亲切的来自蛙鼓的乡音所感动。在灰蒙蒙的城市高楼中,许多陌生面孔的话语和负重的心绪常常将我折磨得不堪憔悴。唯有那欢悦的、了无愁绪的蛙鼓声,飘荡着,拥挤着,声声入耳,从遥远且熟悉的乡间向我的梦境中传来。那一声一声刻进心灵深处的亲切乡音,用它高亢的鼓点快慢有致地抚慰着我的内心世界,愈合我的忧伤,熨帖我的困乏,让我跟随着这生命律动的声音,在灵魂深处与一生走不出的故乡临近。

    ⑥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它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灵魂深处流淌着生命的韵律。那种源于生命,发自内心的美妙音乐,一如天籁,一丝一丝叩击着耳膜,撞击着生命的动感。

    ⑦在温暖的乡间,蛙鼓唱的时间长了,累了,随着一声清亮而感染力极强的蛙鸣,更多的蛙鼓便会四声三声,以至两声一声,慢慢的越来越稀薄,瞬间便了无声息,那流动的韵脚也随之化为弥散的音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洇染溶化开去。这时只有人的内心还在强烈地跳跃,在脉搏震颤的节律中感悟那从自然时空中迸涌而出的、富有生命穿透力的鼓点。

    ⑧蛙鼓这东西又是极富诗意极富含蓄的。不是么?看到一片落叶,听到一声蝉鸣,你或许会想到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一段难忘难了的情。而倾听蛙鼓,你会感到这之中不仅有诗、有情,还有画;有寓意深邃的哲理,也有耐人寻味的意韵。这是对生命的本质感悟。它夹杂着泥巴味、青草味、乡土味的歌唱,是乡村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的确,没有蛙鼓的乡村,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的乡村呢?

    ⑨蛙鼓最让人受用的不是它的鼓噪,而是它鼓噪中渗透了哲理意味和活力的那种不屈不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蛙鼓给人的永远是一种坚定的无畏的生命韧性,一种激昂的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蛙鼓所昭示的,永远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力的存在。

    ⑩我曾经痴痴地聆听过蛙鼓,对那种执着的生命表白方式产生了一份浓厚的情结,以至不愿走出那浓郁的氛围。但我终究走出了。我想我是明白蛙鼓的意味的。对我来说,蛙鼓蕴含着简洁、生动的生命过程。在内心需要清洗的时候,在平淡、诗意的生活中偶尔睁开眼睛,张开耳朵,倾听一下蛙鼓,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佛山文艺》2013年第7期,有改动)

    1.从全文看,蛙鼓有那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3.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

    4.本文写蛙鼓,却多次提到“生命”一词,你认为作者借写蛙鼓表现了那些“生命之思”?(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①。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注】①要击:半路截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为长流参军           引:推荐

    B.请阙披露腹心           诣:到……去

    C.蒙丞相殊眷             夙:向来

    D.询访戎略               访:拜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单骑入贼,示恩信        故为之文

    B.灵太后诏尚书省门外立榜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中山公护虽受顾命名位素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名位重,愈存谦挹         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于谨“勇毅”的一组是

    ①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         ②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

    ③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     ④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⑤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         ⑥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有度量,读过一些经典史籍,尤其好读《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赞叹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乜列河率众归附之际,于谨预见到拔陵会依仗兵多将广前来袭击,于是他与广阳王共同制定了伏击的计策。

    C.于谨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后,主动投案,并替广阳王倾吐苦衷,平息了灵太后的怒气,自己也免于处罚。

    D.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顾命,但起初并没有建立威信。于谨为报恩德,在群臣集会之时为宇文护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3分)

    (2)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3分)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东马塍①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

    1.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4分)

    2.第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4)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5)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

    (6)             ,任重而道远。(《论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日前,科技部向媒体通报雾霾治理科技工作情况时表示,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雾霾天气是内外因叠加的结果。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称,国外经验表明雾霾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马燕合依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雾霾与大气污染的措施与启示》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认为,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雾霾治理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我国当前类似的污染阶段,目前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关治理工作。国外经验表明,雾霾可治,但是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4分)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①          ,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           。③         ,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写一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

    示例:你是一棵树,你以挺拔的形象,印刻在路人的心田,站立出一种坚强的意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许多人批评一些教材造假,特别是名人故事编造痕迹明显。有考证者认为,爱迪生用镜子反光原理照明帮助医生为妈妈做阑尾炎手术的故事不符合当时的科技事实,还有陈毅探母、苹果砸中牛顿脑袋等故事都是缺少依据的。一些编造的名人名言被广泛引用,甚至被放到高考题中。

    有人对造假持批评态度,认为榜样应该是客观真实的;但也有人认为,故事和名言不代表事实,没必要在细节上过于追求真实。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