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1 题
  1. (题文)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C. 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D. 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 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C.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了罗马法

    A. 重视私有财产保护

    B. 法理精深结构严谨

    C. 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D. 被后世继承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荀子在《礼论》中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由此可知荀子主张:

    A. 人性本恶

    B. 礼法合一

    C. 出礼入刑

    D. 以德服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认为中国唐代存在一批非洲黑人,理由是唐诗中有大量黑肤“昆仑奴”的描述,比如《昆仑儿》就突出了他们从海上来、黑肤、穿耳、卷发和半裸等特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文学作品很难具有史料价值,不能用唐诗考证昆仑奴的来源地

    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据此确定昆仑奴一定是非洲黑人

    C. 非洲黑人大量被贩卖为奴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据此可排除昆仑奴为非洲黑人

    D. 应该先判定该类唐诗的类别,如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则可推论昆仑奴大多为非洲黑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年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产值(亿元)

    1650

    1019

    850

    922

    1103

    1394

    上表是我国19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

    B.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

    C. 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 “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 推动两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

    B. 改变了两国原有的发展轨迹

    C.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改善民众生活

    D. 打击了海外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它不但是社会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单位,而且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进入19世纪,美国妇女们纷纷从家庭走向社会,人口流动普遍,家庭人口在减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离婚率不断上升,个人对于家庭的依赖亦减弱。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家庭职能发生变化,妇女地位提高

    B. 妇女生育意愿下降

    C. 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D. 社会价值观念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联当时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总产量

    生荒地的产量

    其它地区的产量

    1953

    82.5

    26.9

    55.6

    1954

    85.6

    37.3

    48.3

    1957

    105.0

    38.1

    66.9

    1958

    141.2

    58.4

    82.8

    A. 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

    B. 注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 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邓稼先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隐姓埋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邓稼先主持“两弹”工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邓稼先的选择做简要评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世纪当科技革命出现时,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热情地赞同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追求应该“谦卑和仁慈”地进行,不是“为了心情的愉悦,或为了竞争,或为了比别人优越,或为了利益、名誉、权力或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并提醒人们注意科技的潜在性,提防它的危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0—1920年间,美国平均每10年入境的外来移民达到659万,爱尔兰人的天主教文化、亚裔和非裔的文化、美洲土著的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互交织。1891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十人委员会”,着手进行课程改革,先后于1893年和1899年发布了《十人委员会报告》和《中学历史学习》两份核心文件。面对当时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以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呼声,“十人委员会”以“我们美国人只知道美国的伟大,却不知道其为什么伟大”、“(历史教育)是人的各种条件的平衡器——是社会这部机器平衡的轮子”为由将中学历史课程列入九大核心课程。中学历史课程强调“熟悉政治和社会环境,鉴别社会和国家本质,形成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课程设置中,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和法国史成为世界史的主要内容,而英国史不但在第二模块中世纪和现代欧洲历史中出现,还设置了第三模块专门学习英国史。

    ——摘编自张卓鸿《<十人委员会报告>与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传统中国只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规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1907年,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清政府别无选择,如果不迅速制定国籍法,不仅通过各种努力所形成的华侨的中国认同会出现危机,而且国内也可能为此丧失对清政府的信心。同时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排满”的“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从而以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

    ——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籍条例的原因并分析《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3—1914年西姆拉会议召开期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会外以换文形式同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秘密炮制了一条新的中印边界,即“麦克马洪线”,把边界从山麓向北移至喜马拉雅山山脊。历届中国政府对此都没有承认,当时英国政府不敢公开把该线画在地图上,直到1936年,这条线才出现在英印地图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实际出发,主张“中印双方应该考虑历史的背景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而印度独立后却继承了英国对中印边界的划法,并利用中国忙于朝鲜战争之机,加快向“麦克马洪线”推进,于1951年完成了对该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的吞并,而且宣布把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印度单方面主张的整个中印边界视为不容更改的正式边界。从1961年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开始大规模越过传统习惯线,妄图以武力实现其所坚持的中印边界。1962年,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痛击印度侵略者。至此,中印关系全面恶化,外交关系一度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

    ——摘编自康民军《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的原因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