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情景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请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娉(pīn)婷   忧戚(qī)   汲取(jí)     冠冕(guān)

    B. 驰骋(chěng)  遁词(dùn)   嗔怒(chēn)   对称(chèn)

    C. 勾当(gòu)   搽粉(chá)   前仆后继(pū)  獾猪(guān)

    D. 拮据(jié jù)   阔绰(chuò)  脊梁(jǐ)     省悟(xǐng)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A. 如雷贯耳   逞辨     走头无路  轩敞

    B. 腐草为萤   置之不理   郑重其是  豢养

    C. 与日俱增   恣雎     莫明其妙  言不及意

    D. 形消骨立   矫揉造作   拣择     秘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忘乎所以的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 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C.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 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没有放松过学习。”这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B.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这是一个单句。

    C.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

    D. 《范进中举》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仿例续诗,格式不强求与示例完全一致

    示例:有人把黎明当作傍晚

    有人把傍晚当作黎明

    晚霞和朝霞都有绚丽的色彩

    星光和阳光都能引动诗情

    续诗:有人把起点当作终点

    有人把终点当作起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以难以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诗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本诗蕴涵着诗人艾青对__________的向往和追求。

    (2)《水浒传》的作者在塑造那些梁山好汉时,非常注意写出他们性格上的共性和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李逵,他们的共性是_______,但鲁智深_________,李逵_________。

    (3)在《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一书中,作者认为宋江“明显是一个软弱不济之人”。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从《水浒传》中概括出两个支持你观点的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家用汽车数量剧增,“停车难”问题日益显现,乱停乱放不仅妨碍群众生活,还阻碍城镇发展。化解“停车难”,我们在行动。

    (材料一)

    江津区2011-2017年汽车保有量和城镇停车位数量变化统计表

    注:“保有量”指某地某个时间点上正在使用的某种物品的数量。

    (材料二)

    每到中午和傍晚,江津滨江路用餐停车就一个字:难!

    经相关单位讨论商定,滨江路靠江一侧在以下特定时间段可以临时免费停车:中午12时至14时、下午18时至次日上午8时。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在滨江路用餐时车辆被贴罚单了。据悉,还有另外几处特殊路段也在作此筹划。

    (材料三)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一些城市开始大力推进“私家车位共享”行动,以缓解“停车难”的问题。成都、广州等城市的“私家车位共享”已经运行一年多了。“私家车位共享”是指:拥有私家车位的车主,在自家车位闲置的时间里,把车位分享给外来车辆临时停放,车主收取一定的租金。比如你家的车8点开出去了,16点才能回家,这段时间你家的车位空置,就可以临时分享给别人停放。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江津区“停车难”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材料二中归纳出江津区为缓解“停车难”问题采取的两项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李市、石蟆等镇街都施划了大量停车位,但是有的人陋习不改,仍乱停乱放。请拟写一则宣传标语,号召大家规范停车。(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的住宅区也在倡议“私家车位共享”,但你父亲认为:我自己花钱买的车位,为什么要分享给别人?请写一段话,说服你的父亲接受倡议。(至少要有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文言古诗默写。

    (1)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长沙过贾谊宅》)

    (2)制裁“中兴”通讯公司,美国政府显然是“_____________”,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步伐。(选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3)《咸阳城东楼》中,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5)《行香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的情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段文宇,完成后面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横无际涯(______________)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

    (3)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_)

    (4)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 ,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4.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二十年以后

    (美)欧·亨利

    (1)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2)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3)“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4)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5)“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6)“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7)“当然!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8)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9)“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10)“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11)“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12)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13)“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14)“你是吉米?”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15)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16)“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17)“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18)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19)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20)“你不是吉米。”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21)“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22)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语言凝练,情节跌宕,是本文特色。鲍勃刚展望和分析了自己和朋友的命运,接着就被捕了。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与主题紧紧相连,惜墨如金。

    B. 尽管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逼真,跃于纸上。鲍勃为了财富不择手段以致沦落为通缉的罪犯,经过二十年的奔波,处事十分镇定。

    C. 吉米在和鲍勃的谈话中问道:“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其实吉米确定鲍勃不会走掉,为后文便衣警察逮捕鲍勃埋下伏笔。

    D. 小说中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是为下文写吉米出场时的穿着“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作铺垫。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划线句加点词语包含的人物情感。

    (1)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2)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

    3.从文中可以看出吉米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欧·亨利小说构思巧妙,尤其是结尾。本文以便条内容作为结尾,试分析其妙处。

    5.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鲍勃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吉米背叛了友谊。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汉语“纯洁性”之争

    (媒体看法)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学者观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

    (选自《参考消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语言的纯洁是站不住的,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

    (选自“光明网”)

    (国外做法)

    英国、美国等都是先将外语词“化”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后再使用。例如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国航天员”便被译作“taikonaut”。“taikonaut”的前半部“taikong”便是汉语拼音,而后半部则跟英文“astronaut”合成。

    德国官方没有对于语言纯洁性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德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借词,对此有人惊呼“德语正在衰退”。但是,德国文学教授鲁蒂·凯勒曾对媒体表示,语言就好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最符合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说法。外来词可能被德语吸收成为固定的德语词,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淘汰。

    法国是较重视其语言“纯洁性”的国家。法语自17世纪初取代了拉丁语获得第一国际语言的地位,随后又于20世纪初被英语所取代。法国人不甘心,于是通过各种立法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以图重新获得曾有的国际地位。结果,今天的法语在欧洲国家都已被边缘化了。

    (选自网络)

    1.围绕汉语“纯洁性”之争,(媒体看法)中《人民日报》的观点是:____________,(学者观点)中学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材料内容,下面对“零翻译”盛行的原因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强势。

    B. 一些专业词汇,汉语中始终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C. 很多人有惰性,觉得直接用英文缩写词更省事。

    D. 当今翻译界人才断层,优秀人才匮乏。

    3.文中提到,“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请你写出一位翻译家以及他们翻译的外国作品。

    翻译家:_________翻译作品:《_______________》

    4.(学者观点)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为什么谈到“E-mail”一词的演变?

    5.面对外来词进入汉语,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请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题目:“每日一言”的力量

    语文课前,许多班级的黑板上常常书写着一条名言警句,或是古诗文名句,称作“每日一言”。有的老师还要求学生将“每日一言”朗读背诵或抄写在专用笔记本上。用以积累语文素材,陶冶情操,鼓舞干劲。“每日一言”就像我们成长路上进步的阶梯。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云南大学任教时,有一次找来几位木工修理课桌。

    这天中午,顾颉刚和木工们一起吃午饭,一位木工看到课桌下有块木料,便随口一说:“这块木料适合做课桌的横档。”另一位说:“做横档长度肯定不够,用在小木椅上倒差不多。”第三位木工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们说的都不对,把它锯成几段做木楔最好。”

    三个人各执己见,争得不可开交。

    正在一旁吃饭的顾颉刚放下饭碗,随手捡起木工们用的尺子,说:“80厘米,你们知道该做什么最合适了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