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天下为公

    B. 家国一体

    C. 中央集权

    D. 官僚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

    A.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 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 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 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英国政府1823年通过了《哈斯基森林法》,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30%。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保持近200年的《航海条例》。这主要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 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变化

    D. 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 农村传统势力强大

    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5~1918年间,《新青年》杂志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度为0.78%。1923~1926年间,《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这主要反映了

    A. 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新文化运动影响减弱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一文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B. 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C. 彻底否定以往“分田单干”的历史性作用

    D. 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14个国家所接受。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

    A. 恢复西欧经济

    B. 稳固资本主义

    C. 打开西欧市场

    D. 遏制共产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A. 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 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C. 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D. 在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的原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指出:冷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多集中在欧亚非三洲的结合部,包括巴尔干、中东和高加索等地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

    ①宗教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②各国的贫富分化比较严重

    ③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④因冷战结束形成权力真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持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并指出学者1、3与学者2、别从哪两个视角研究丝绸之路?

    材料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

    材料二英国的工业化是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在那里收集“追加的”资本……这是一种工业化方法。这对我们是行不通的,因为对殖民地的掠夺和以掠夺为目的的军事侵略都是和我们苏维埃政权性质是不相容的。……还有第四条工业化的道路,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

    ——摘编自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和苏联工业化道路在资金来源、起始生产部门、历经时间三方面的不同。

    材料三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时期的工业化的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非常重大的特征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推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独立后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尚在殖民地时期,最早移民的清教徒们出于宗教原因就提出要与旧大陆区别开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在这些清教徒看来,美国“是一块未沾染旧世界罪恶的圣土”。独立伊始,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撤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控制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威胁着美国的独立。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美国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其地理位置远离所有那些纷争不休的国度,除了与之通商外可以再无往来”。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

    (1)依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促成美国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1923年1月11日,法国借口德国拒绝履行赔偿义务,同比利时一起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这次占领行动引起了英国的不满,英、法矛盾迅速激化。从鲁尔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英国更有理由相信:正受到威胁的不是法国,而是德国。在英国看来,一个生产力强大、稳定、安全的德国可以作为一个和平、合作的伙伴吸收到大国联盟中去;而经济混乱、政治动荡、军队无法保证安全的德国会培养出不满和复仇主义情绪,甚至使德国滑向布尔什维克。随着英、法关系的冷却,英国在鲁尔事件结束后的10年里成为欧洲政治独一无二的主导者,其政策核心转为英、德协调。

    ——摘编自刘阿明《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英国在鲁尔危机后,调整对法、对德外交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1945年9月,美、英、苏、法外交部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正式提出自己的对德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科隆以南是入侵法国的通道,应该由法国永久占领……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这些主张形成法国战后对德政策的“法国方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

    ——摘编自姜南《法德英关系与欧洲一体化(1945—1993)》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提出“法国方案”的根本意图。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或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