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科技引领发展,倘若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我国走进人工智能时代计日可待。

    B. 介绍广西风物、故事妙趣横生的《广西逸事》丛书,是献给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厚礼。

    C. 原是当年最高建筑的电视塔,如今隐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已无一技之长。

    D. 这天风和日丽,南湖沿岸紫荆怒放,游人如织,让大不禁感叹:“人间最美四月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风骚(sāo)   凝望(níng)   佝偻(gōu)    亵渎(dú)

    B. 惊骇(hài)   游弋(yì)     劫掠(nǜe)  筵席(yán)

    C. 恣雎(zì)    嗤笑(cī)     栈桥(jiàn)     箴言(zhēn)

    D. 停滞(chì)   豢养(huàn)    绾发(wǎn)   汲取(x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制裁     遵循     眼花缭乱     根深缔固

    B. 脏物     濡养     李代桃僵     相得益彰

    C. 赞誉     秘诀     鸠占鹊巢     断章取义

    D. 绸缎     冠冕     前扑后继     自惭形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B. 《 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C. 古人用地名称人,苏轼又称苏东坡;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也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诗友白居易。

    D. 苏轼《定风波》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三句饱含人生哲理,词人认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仅有嘉宾,德音孔昭。”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和张宝艳夫妻的颁奖辞让人眼前一亮,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诗经》《宋词》等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到成长所需的养分。

    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识国学)按要求填写书名。

    国学经典不仅有《诗经》《宋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赞国学)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读经典丰富人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_________》,作者是____ 国记者 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父爱有多坚硬

    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5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6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T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扎得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喘粗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滑过,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去。“以后不要儿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他想起了5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阅读③-⑦段,填写下表。

    记叙顺序

    情节

    第⑥段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他”不情愿地答应陪父亲去扩建排水口。

    (1)

    (2)

    “他”在父爱的浸润下,慢慢成为坚硬的男子。

    2.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结合内容及主旨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语句。

    (1)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的“液体”一词换为“汗水“好不好?为什么?

    4.分析“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生活中也会有触动你情思让你成长的事例,请选取其中的一个事例并写出触动的原因及感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B. 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C. 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 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2.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汉及诸侯兵围之数重(_________) (_______)

    (2)项王则夜起(_________)

    (3)自为诗曰(_________)

    (4)莫能仰视(__________)

    2.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歌数阕,美人和之。

    (3)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上文故事的主人公____(人名)兵败垓下,在_______(地名)自刎,成语______出自本故事,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古诗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过零丁洋》)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 《别云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 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 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 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同学们叩开了初中这扇神奇的门扉。你会发现你开启了一片新天地,你正在体味着一种与过去不一样的生活。它是报名前父母,亲戚口中描述的样子吗?它是你小学毕业时憧憬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吗?它是“三点一线”的重复还是“痛并快乐"的交织呢?

    现在,就请你以“不一样的初中生活”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