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材料作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选择题 4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4月4日晚,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浙江杭州的37岁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了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逆袭成功,拿得总冠军。有人为彭敏感到遗憾,认为他的文学素养深厚,只是输给了自己;有人称赞雷海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有人感慨他们的人生轨迹不会因为诗词大会而改变:也有人反驳,虽然境遇不同,但他们心中都有对“诗与远方”的追求。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1)____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2)______。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3)____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对于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高考都将是青春的记忆,就像生活中许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样,不能束之高阁,考完之后还应继续前行。

    B. 经过推荐、初选和终选,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与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C. 乡村的文明建设要从细枝末节做起,一些地方的“调停会”制度就非常好,由于他们的调解,素不相能的邻居也能够和睦相处。

    D. 当“单打独斗”已经无法实现产业整合,那么“抱团出海”就成了理性的必然选择,于是民营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投资控股实体便责无旁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目的在于提升科技工作者自身的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是十分重要的。

    B. 共享单车在二线城市的用户占比,已与一线城市基本持平,成为共享单车行业最重要的增量市场。

    C. 对端午节的认识随着每年的讨论都会积累起一些知识,才知道端午节最初是人们祭祀天地的日子。

    D. 今年汛期流域的降雨与常年相当,但长江流域支流众多,局地强降雨引发的灾害不容忽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18亿亩耕地红线从量上划定了维持粮食安全的耕地面积,红线内耕地质量也决定了粮食供应能力。农业集约化生产,可以满足粮食快速增长的需求,但这是依靠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单产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导致水土资源系统退化,产生严重环境影响,危及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大致   只是   而   通过   并     /

    B. 仅     虽然   但是  /     和     已经

    C. /     不仅   而且  虽然   而     并且

    D. 只     尽管   /    实行   而没有   进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认为,世上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出现在遥远险要的地方,所以“__________”。

    (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3)《短歌行》一诗中,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将“合理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 “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在文章和文学的个性化阅读中,必须严格区分错误解读和正确解读。真正的误读、曲解、歪批、胡吹算不得个性化阅读。本文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真误读,作为阅读病态大有研究其病理的必要。

    文章阅读疾病与文章本体疾病、文章写作疾病有所不同,它与文学阅读疾病也有差异。文章阅读疾病,发生在阅读的认知、理解、欣赏、评价、表达、迁移各个环节,也出现在辨体、感言、人情、得意、运思及物等各个方面;若分类别,它既有阅读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疾病,又有阅读知识的、方法的、情志的疾病。不仅处于学习性阅读阶段的普通读者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的专家读者也难免犯自由化误读的毛病。文章阅读病理研究是专门探讨读者在阅读全过程中阅读心理和行为的病症及其医治的一门阅读分支学科,目的是求得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的健康生存和科学发展。

    (摘编自曹祥芹《文章阅读学》, 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的不同形态。阅读阐释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正解的,因此,对误读的认识也是有必要的。

    B. 部分学者认为,误读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化的现象,如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就持此观点。

    C.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论述“诗的误读”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

    D. 清代纪昀认为误读并非无益,提倡误读,郢书燕说便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误读案例。

    2.根据第二段阐述,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属于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义的突破。

    B. 无论是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还是清代的纪昀,抑或现代的钱钟书,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

    C. “反误”指读者对文本穿凿附会、任意歪曲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合作品的本意。童庆炳认为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D. 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读者却把它用来比喻教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广泛接受。这是创意型解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是对文本的误导的不合理的真正的错误解读。

    B. 个性化理解包括超越文本,超越作者的“增解”‘异解“和“批解”,与所谓的曲解和歪批有着本质的不同。

    C. 真误读是文章阅读的病态之一。文章阅读病理研究也应对“真误读”这一重要病症的医治进行探讨。

    D. 文章阅读疾病和文学阅读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阅读疾病涉及的人数更多,出现的范围更广,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这是张二狗第N次对我说这句话。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哀声叹气。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这当然算的是坐火车的时间,还没算坐汽车的时间。如果把这四天都用来打工,每天可以赚几十块钱,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2000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200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水漂”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气。

    (《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既是主人公经常说起的口头禅,同时又点明了本文的主要情节内容,全文紧紧围绕“我要去北京”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B. “我”因为揭穿了张二狗去过北京的谎言,张二狗“拿起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并由此记恨“我”,四年没有与“我”见面,即使四年后再次与“我”联系,也是炫耀他去了北京。

    C. 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小说主人公张二狗执意要去北京,并且不惜两次造假“北上”,但两次被“我”看穿,情节在波澜起伏中展开,牢牢抓住了读者,也在不断让人意外的情节中引发了读者对其寓意的思考。

    D.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我”经常去玩的北京却是张二狗迟迟不能实现的梦想,突显了民工生活的艰辛不易,“我”面对张二狗的两次撒谎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反应,也反映了“我”对张二狗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

    2.小说中的张二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湛,字处冲,司徒浑之弟也。少有识度。身长七尺八寸,龙颡大鼻,少言语。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遭父丧,居于墓次。服阕,阖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

    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既而辞去,湛送至门。

    济有从马绝难乘,济问湛曰:“叔颇好骑不?”湛曰:“亦好之。”因骑此马,姿容既妙,回策如萦,善骑者无以过之。又济所乘马,甚爱之,湛曰:“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近见督邮马当胜,但刍秣不至耳。”济试养之,而与己马等。湛又曰:“此马任重方知之,平路无以别也。”于是当蚁封内试之,济马果踬,而督邮马如常。济益叹,还白其父,曰:“济始得一叔,乃济以上人也。”武帝亦以湛为痴,每见济,辄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湛闻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

    湛少仕历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出为汝南内史。元康五年卒,年四十七。子承嗣。

    (选自《晋书》卷七十五)

    (注)①隤(tuí)然,柔顺随和的样子。②蚁封: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③山涛、魏舒:均为西晋文学家。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B. 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C. 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D. 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取的,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B. 服阕,守丧期满除服。父母逝世后,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要守孝三年,期满脱下孝服。

    C. 尚书郎,官名,初从尚书台令史中选拨,后从孝廉中选取。入台第二年即为尚书郎。

    D. 出,京官外调之意,属于官职变化的专用词。与“出”相对的“入”,则是指地方官到京城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初,王济瞧不起王湛这个叔叔,吃饭时不把佳肴放到王湛面前,而王湛从容地面对。

    B. 才气高超豪迈的王济对王湛产生了恭敬之情,源于叔叔剖析玄理微妙而有奇趣。

    C. 王济感叹自己三十来年不知道家中有叔叔这样的名士,愧疚之余,送走了王湛。

    D. 王湛其实并不痴傻,他善于相马又是一名骑马高手,而且对深奥的《周易》很有研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济益叹,还白其父,曰:“济始得一叔,乃济以上人也。”

    (2)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