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9 题
  1.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 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 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 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宰相)不预闻。”这反映出

    A. 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

    B. 政出多门,官制混乱

    C. 集体议政保证决策高效

    D. 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唐睿宗时把节度使制度引入“道”,将军事建制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建制,到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唐代“道"的职能变化

    A. 使中央集权渐被削弱

    B. 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

    C. 增强了中央军事力量

    D. 密切了各地经济交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 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 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 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 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 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 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面是不同时期德、英、法、美等国获得诺贝尔奖数量变化表(单位:次),由此可知

    年份

    颁奖总数

    主要国家

    1901~1920年

    61

    19

    8

    10

    2

    1921~1940年

    70

    17

    15

    5

    11

    1941~1960年

    88

    6

    15

    0

    42

    1961~1980年

    125

    8

    21

    6

    65

    1981~2000年

    127

    14

    7

    4

    72

    A. 现代西方物理学有显著进步

    B. 信息技术加快了科学的发展

    C. 20世纪世界科学发展不平衡

    D. 全球化的受益国是发达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为清末学堂奖励出身情况一览表。清朝末年实行奖励出身制度,通过奖励方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学堂种类

    出身

    第一级

    分科大学(含通儒院)

    进士

    第二级

    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举人

    第三级

    中等实业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等

    贡生(优、拔、岁等)

    第四级

    高等小学堂

    廪生、增生、附生

    A.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 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C. 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

    D. 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导致州长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

    A. 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B. 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

    C. 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

    D. 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周通过分封制完成对国家的控制,分封的同姓贵族主要分布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异姓贵族主要分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关于这种分封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A. 异姓国燕国成为周北疆的屏障

    B. 同姓国宋国统治商朝遗民

    C. 同姓国齐国成为东方制夷堡垒

    D. 同姓国鲁国建设文化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朝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378万两白银的1.86%;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0.22%。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

    B. 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

    C. 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D. 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道教地位上升

    C. 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此语应是

    A. 顽固派反对洋务派的言论

    B. 顽固派反对维新派的言论

    C. 太平天国反对洋人的言论

    D. 改良派反对革命派的言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营产业

    行业

    项目

    1912年

    1920年

    年平均增长率(%)

    棉纱

    棉纱产量指数

    100.0

    422.4

    17.4

    面粉

    面粉产量指数

    100.0

    516.9

    22.8

    卷烟

    资本额

    137.8

    1680.4

    36.7

    A. 发展速度已超过外来资本

    B. 深受国内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C. 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 得到独立、均衡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A. 八字方针的制定

    B.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 改革开放的实施

    D. 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A. 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 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 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 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毛泽东曾说:“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则是

    A. 群众路线

    B. 实事求是

    C. 独立自主

    D. 党的领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上有一文章《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中这样写道“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条件有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②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国内政治稳定

    ③殖民扩张,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拥有了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④黑奴贸易兴盛,奴役非洲黑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潮”的潮涨潮落

    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二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三“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

    ——《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崇拜中国儒家的哪些文明内涵?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

    1929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1941年12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发言权和投票权的大小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1942年初,提出《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