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租赁)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其中“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是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C.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A. 中体西用       B. 君主立宪制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06发行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中认为革命者只要善守国际法,承担清政府和列强订立的条约、债务、义务,列强是不会干涉的。这一认识

    A.有力反击了立宪派的担忧

    B.体现了革命派对列强的幻想

    C.正确分析了革命的利弊

    D.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 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

    A.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D.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的矛盾与悖论(相互矛盾的结论)

    问题:

    (1)图中“某朝”是指哪个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土计其民幸福,莫不以自由为唯一无二之宗旨。试读欧洲历史,观数百年百余年暴君之压制,贵族之侵凌,诚非力争自由不可。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求国群之自由,非合通国之群策群力不可。欲合群策群力,又非人人爱国,人人于国家皆有一部分义务不能。欲人人皆有一部分之义务,因以生爱国之心,非诱之使与闻国事,教之使洞达外情又不可得也。

    ——严复《群己权界论》(1903)

    材料二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之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候官严先生年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主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其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