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27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主要反映了

    A.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 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

    C. 新兴工业对工人要求高

    D. 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

    A. 精耕细作   B. 刀耕火种   C. 男耕女织   D. 自给自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 粮票―股票

    B. 集中管理—分散管理

    C. 父母官—人民公仆

    D. 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7 题
  1.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有学者说,在现代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当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行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阶段“新动向”的是

    A. 工业生产比例显著降低

    B. 西方优势地位完全确立

    C. 社会生活世俗化城市化

    D. 现代经济模式趋于定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记载,美洲于1540到1700年,至少产银4万吨,可能多至6、7万吨,其中约80%运往了欧洲。此记载可用于研究

    A. 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B. 葡萄牙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C. 欧洲商业革命出现原因

    D. 欧洲价格革命发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种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 增强了清朝封建统治力量

    B. 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 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 引进了机器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20世纪之交)“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A. 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 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 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 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 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

    A. “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 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 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 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 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 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南宋时,“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种现象反映了宋代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科举取士的发展

    C. 理学的深刻影响

    D. 择偶标准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永乐年间遣使下西洋,“招谕海番,贡献毕至”,民户承令转卖这些货物,因而“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海禁”政策尚未实行

    B. 欧亚交流日趋频繁

    C. 下西洋旨在缓解财政危机

    D. 朝贡体系有助于商贸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运送到美洲,黑奴贸易随即开始,盛行了三个多世纪。通过黑奴贸易,殖民者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 天赋人权理念深入人心

    B. 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C. 种族歧视问题得到解决

    D. 非洲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反映了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推论出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大约9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C. 工业革命改变英国社会风貌

    D. 英国工业革命从重工业开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874年李鸿章主持筹议海防建设时,大理寺卿王家璧警告他“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这主要体现了

    A.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B.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抵制

    C. 国防重点由塞防转为海防

    D.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如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 英国

    B. 德国

    C. 俄国

    D. 日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是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每一农户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获得耕种一份土地的责任,这份土地以前是由集体耕种的。在卖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产品后,农户可随意处理其产品。”下列关于“这份土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集体耕种

    B. 农民所有

    C. 无偿使用

    D. 个体耕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84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变成“你下海了吗”,在北方甚至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下列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 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取代

    B. 对外开放激发了国民的出国热情

    C.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反映

    D. 经济改革造成了市场的严重混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A. 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 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

    D. 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A. 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 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 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 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短时间里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民航事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

    A. 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 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

    C. 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 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18年,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最低工资法”。之后特区儿童医院向最高法院上诉,认为这项法律侵犯了雇主的签约自由权,最高法院最终宣布该法违宪。这表明当时

    A. 最高法院是美国权力的中心

    B. 政府极力维护资本家的利益

    C. 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D. 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已经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

    A. 民主解放运动发展

    B.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 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D. 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 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B. 缩减农村耕地面积

    C. 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

    D. 大举建设公共工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某历史兴趣小组对二战后至二十一世纪初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恰当的有

    ①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

    ②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

    ③各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④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厂主不得使用未满15岁之童工和女工从事午后9时到午前5时之工作,工厂主不得使用童工和女工从事危险工作和妨害卫生工作之职责。每周休息一日,工资照付,做工者付双薪。男女同工同酬。

    ——1926年12月湖北政务会议颁布的《湖北临时工厂条例》

    材料二2012年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为81.7%,相比之于1978年的0.2%大幅提高。股份制经济单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私营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均有大量增加。其间,国务院修订公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制定颁发了《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工伤认定办法》、《最低工资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1991年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共开办职业介绍所9674所,基本上覆盖了省、地(市)、县(区),并向乡镇延伸。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1)据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

    (2)材料二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就业有什么特点?

    (3)材料二中的现象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哪些成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商主义学派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要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家应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以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就会被越多的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的扩大。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他还以为,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为此他提出“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的原则。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据《国富论》(1776年出版)

    材料三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我们可以看一看极端的情形,假设我们大家把收入全部储蓄起来,完全停止花费,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终我们全部都得饿死。这种惨烈的后果无疑是我们应得的报应,谁叫我们彼此拒绝购买、拒绝互助呢——事实上我们大家正是依靠这些才得以生存的啊!

    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同样希望能看到一些宏大的计划付诸实施。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如此巨大的工程需不需要人手呢?那当然不用说了,肯定需要!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呢?当然不是。

    ——凯恩斯(1931年)

    (1)材料一、二中对“国富”的认识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凯恩斯的基本主张。为什么说这些主张是缓解经济危机的良方?

    (3)三则材料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分别反映出什么时代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