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7 题,其中:
单选题 35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2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5 题
  1.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B.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 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 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 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 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 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 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 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 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 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A. 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 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

    C. 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 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 三省制名存实亡

    C.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 皇权进一步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材料中“它”的建成

    A. 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

    B. 导致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

    C. 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

    D. 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上述评论揭示了

    A.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

    B. 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

    C.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D. 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其同忆录中写道:“有必要寻求一条道路,它既能考虑到欧洲国家的安全需要,又能使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得以重建,经过这条道路,我们也将逐步地获得置身于世界各自由人民之中的平等地位。”阿登纳当时寻求的“道路”应是

    A. 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

    B.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推动西欧国家的联合

    D. 奉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

    A. 表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

    B.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 开始以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

    D. 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85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 两极格局的解体

    B. 服从于经济建设大局

    C. 提高军队现代化

    D. 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A. 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 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 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 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淞沪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 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 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 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 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商人与共产革命,1919—1927》一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打倒资产阶级为目标,但是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工人革命的过程中,却注重和商人建立联合战线。这主要是因为

    A. 商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

    B. 团结商人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

    C. 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一致

    D. 商人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

    A. 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 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 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D. 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攻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 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 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中国近代某宣言:“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据此判断该宣言是

    A. 《北伐宣言》

    B.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C. 《八一宣言》

    D. 国民政府《自卫宣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 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 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 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投打响后,日方量初仅以第3、第11师出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 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乡政府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设自然村。行政村设村主任,自然村设村长,村主任和村长均由该地区的选民选举产生。据此可知,在中国

    A. 基层民主选举受到各阶层的欢迎

    B. 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 基层选举制成为基本的政治制度

    D.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其历史渊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用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这些现象共同体现了

    A. 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 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

    C. 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D. 民众的支持影响战争结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了

    A. 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 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题文)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B. 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C.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暴动,沙皇下令解散杜马,但杜马领导人拒绝执行这一命令;沙皇尼古拉发现他不再能够强迫杜马服从自己,于是让位给他的兄弟米哈伊尔。材料表明俄国

    A. 二月革命完成社会转型

    B. 沙皇统治权力遭到削弱

    C. 君主立宪政体得以确立

    D.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题文)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斯大林的讲话

    A. 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 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

    C. 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柏林危机

    B. 朝鲜战争

    C. 古巴导弹危机

    D. 海湾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非律宾虎和印尼牛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C.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D. 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A. 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

    B. 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C. 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D. 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 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 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 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 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A. 推动中美建交

    B. 推动改革开放

    C. 实现睦邻友好

    D. 引进先进技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发展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

    材料三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这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和实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