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语言应用 1 题,命题作文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字词书写 1 题,选择题 2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内容。(24字以内)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这颗恒星被编号为HE0107—5240,其罕见之处在于:与其他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步入八年级,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你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你的斗志,磨砺了你的意志,让你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你倍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你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体育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你的身心,也让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

    请以“八年级,让我更        ”为题写一篇文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⑤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请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杜甫《春望》) 

    (2)争渡,争渡,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高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

    (5)请将《渡荆门送别》 一诗补充完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图案设计和diāo lòu(___________)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2)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____________)。

    (3)看见满院láng jí (____________)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

    (4)母亲在家庭里极能rèn láo rèn yuàn(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天的人民公园,花红柳绿,满眼的珠光宝气,游客们无不感到繁华和欢悦。

    B. 围绕反对“四风”,重点整治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服务不主动、不贴心、纪律性不强、“为官不为”、上推下卸、殚精竭虑、办事效率低等问题。

    C. 读书的确是个不折不挠的过程,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历练,你才能脱胎换骨,取得一片新天地。

    D. 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 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C. 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2年冬季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D. 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课内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始一反焉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一厝朔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B. 俄闻自投地(不久)

    C. 乃遗布二端(赠送)

    D. 后更无盗(强盗)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夫 不 喜 之 人 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 成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 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 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 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3.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父与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慈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忽地一把拉住了我:“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我那围巾上,自父亲颈际带来的雪花,开始消融。我那双手,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改)

    1.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联系全文,说说文章多次出现对“下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做简要的赏析。

    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B.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4.文章开头说“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为什么这个故事让作者终生难忘?从文章结尾作者珍藏这条“黑毛绳的围巾”的举动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求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上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惊讶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名有“西方安全”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要从北平向西坐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那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终点。洛川以北的地区,除了公路干线两旁的几个狭长地段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几个地点外,已经全部染红了。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那条宽阔的浊流从西藏边缘往北流经甘肃和宁夏,在长城北面进入内蒙古的绥远省,接着曲曲折折地向东流行许多英里,又折而向南,穿过长城而构成陕西、山西两省的分界线。

    当时苏维埃运动的地方,就在中国这条最复杂闹灾的河流的那个大河套里——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这个区域同中国降生地的最初疆界差不多相符,真可谓历史的巧合。数千年前,中国人当初就是在这一带形成统一的民族的。

    1.选文的作者是            ,选文出自《             》这本书。

    2.在“去西安的慢车”中作者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身上不舒服但是又异常的兴奋?

    3.联系原著,请简要概括“我”想要到红色中国采访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