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4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简答题 1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叫做“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代,这种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   )

    A. 贞观遗风 B. 开元盛世 C. 贞观之治 D. 开皇之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以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由此观之,宋代(   )

    A. 文武兼备 B. 重文轻武 C. 重武轻文 D. 以文驭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

    A. 突厥 B. 匈奴 C. 南诏 D. 吐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文化(  )

    A. 对日本的影响 B. 对新罗的影响 C. 对天竺的影响 D. 对波斯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与该诗反映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的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韩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 都护府 B. 市舶司 C. 宣政院 D. 理藩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哪个朝代(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最终完成于(  )

    A. 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  )

    A. 江南地区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B. 南方地区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C. 当时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D. 江南地区文化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隋朝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对该工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工程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    

    ②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        

    ④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借代,那么唐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的瓷器珍品是(  )

    A. 青瓷 B. 白瓷 C. 青花瓷 D. 唐三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

    A. 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 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 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 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A. 《史记》 B. 《大唐西域记》

    C. 《马可·波罗行记》 D. 《资治通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

    A. 诗史 B. 诗狂 C. 诗鬼 D. 诗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是描述哪一民族的兴衰史(  )

    A. 契丹 B. 党项 C. 蒙古 D. 女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反映了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谚语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 唐朝 B. 隋朝 C. 北宋 D. 南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兴起于(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意图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哪些?

    (3)列举唐时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历史代表人物各一人。

    (4)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你会做些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南宋.严羽

    材料四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1)材料一中所说“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请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3)材料四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明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贞观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微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材料反映了他其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人才选拔)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2)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海内知己)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也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3)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史实。(至少举出三例)

    (合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青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4)吐蕃人是今天那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1)比较材料一、二,找出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这种变化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