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1 题,选择题 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1 题
  1. 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认识到

    A. 争取动员民众抗日的重要性   B. 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

    C. 中共持久抗战主张的正确性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学家指出:“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人民)在挣脱旧政府,回归“自然状态”后,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是人民所创造,权利由人民授予。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以自行设计——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有人赞扬这是一个平等的乐园”,这场革命

    A. 是近代代议制的开端

    B. 开创了民主共和制

    C.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他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半封建完全形成

    B. 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扩大

    B. 社会生活“去纲常化”使大众情感愉悦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使平民可表达自身诉求

    D. 对外贸易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 通过《权利法案》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君主“统而不治”   D. 1832年议会改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领导,党代表及政治部的设立

    A. 使国民革命军主要是受中共领导

    B. 是学习美英等国军队建设的结果

    C. 有利于提高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力

    D. 使国民革命军成为工农革命武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特别强调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汉代儒学   B. 程朱理学

    C. 陆王心学   D.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考官与考生往往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为此,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此举的主要作用是

    A. 笼络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

    B. 扩大选官范围,维护封建统治

    C. 防止营私舞弊,维护社会公平

    D. 遏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湖点的动因分别是

    A. 中共十一届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增强企业活力、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王中肩”。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春秋争霸战争

    B. 宗法分封制破坏

    C. 郑国变法效果显著

    D. 统一条件已成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对于雅典民主,柏拉图认为(和绝大多数的希腊哲学家相同):“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在柏拉图看来

    A. 雅典民主的弱点在于片面强调平等

    B. 绝对自由影响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C. 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 哲学家都因不满民主制而反对民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然法观念的是

    A.“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C.“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D.“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在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时指出,宪法的颁布宣告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为资产阶级和各种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因而它的选举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德国政党的发展,有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能够证明此结论的依据有

    A.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B.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约

    C. 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帝国议会通过秘密投票直接或间接选出

    D. 帝国法律应取得议会充分的多数的同意,但建议并公布法律之权属于皇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49年I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C. 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 淮海战役的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罗斯福曾授意福雷斯特•戴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 美国既不能问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罗斯福宣称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我期望对我们的历史,从而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如此。材料反映了

    A.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B. 美国和苏联的合作已经破裂

    C. 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失败   D. 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由于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为了维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各国必须保留美元储备,以便当本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用美元储备来进行偿付,而美国却可以直接用美元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

    A. 保证了黄金与美元的固定比率

    B. 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构成极大威胁

    C.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A. 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B. 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C. 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 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 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启蒙运动是西方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在启蒙运动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康德、洛克等一大批著名思想家,也提出了诸如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众多的思想主张,为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下列启蒙运动时期著名思想家们的著作,其中阐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权力制衡学说的是(   )

    A. 《社会契约论》   B. 《论法的精神》

    C. 《纯粹理性批判》   D. 《判断力批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的重要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明作为一种已持续不断延续了数千年的自成体系的物质文明,乃是一种其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都按照其自身规律而运行的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文明,一种具有自己独特品质的规定性并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文明。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材料二下表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

    国家

    时间

    机构

    法律文献

    英国

    1689年

    议会

    《权利法案》

    美国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

    1787年

    国会

    1787年宪法

    法国

    1789年

    国民议会

    《人权宣言》

    1875年

    国民议会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国也都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他国政治制度中的某些做法,吸收着其他国家政治制度中的某些优点。但是,这种吸收、学习和借鉴是基于对本民族自身的认识,并结合本民族自身的特点的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共同特点。

    (3)分析材料三的主要观点,请结合近代美国对英国的制度的借鉴加以论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4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8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丞相主持改革。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法察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他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为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在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整理自赵蓓《变法图强的申不害“法”“术”治国方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申不害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申不害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