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单选题 18 题,连线题 1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助的欧洲国家应建立共同市场。1948年,有16国参与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A. 促进了西欧一体化进程   B. 促成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

    C. 缓解了欧洲的经济困难   D. 实现了美国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古希腊政治家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材料反映出古希腊

    A. 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

    B. 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

    C. 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

    D. 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内容

    A. 标志着美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B. 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 使美国联邦制得以确立

    D. 是对《邦联条例》的有效补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8 题
  1. (题文)《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希腊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这种饮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文主义思潮兴盛

    B. 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C. 政治环境民主宽松

    D. 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 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 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B. 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D. 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 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 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 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 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这反映了

    A. 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   B. 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

    C. 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   D. 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屈服于列强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C.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越南黎朝绍平元年(1434年)诏曰:“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300字。第二场,制、诏、表。第三场,诗赋。第四场,策一道,1000字以上。”由此可见

    A. 八股取士制度推广到越南

    B. 越南人可参与明朝科举考试

    C. 越南的科举考试仿效中国

    D. 明政府在越南开设科举考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古罗马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后来,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这体现在罗马法的制定过程中

    A. 通过贵族的妥协让步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B. 通过平民的不断斗争来保障平民的利益

    C. 借助频繁的领土扩张来维护帝国的统治

    D. 适度调整公民内部关系来稳定社会秩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査士丁尼民法大全中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

    A. 证据原则   B. 理性原则   C. 公正原则   D. 平等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30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啤酒法》,解除了地方官对啤酒经营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管制,导致了酗酒等社会治安问题,直到1879年,才通过《酗酒法》重新强化地方对酒类的管理权。这一过程反映了英国

    A.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较量

    B. 立法服务于经济利益的原则

    C. 工业化带来议会制度改革

    D. 自由主义理论内涵的渐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以上材料说明

    A. 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

    B. 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

    C. 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

    D. 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下面是哪一人物的生平年表

    A. 俾斯麦

    B. 马克思

    C. 圣西门

    D. 列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131个会员国中,一共有76票赞成,17票弃权,35票反对,这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

    A. 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

    B. 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

    C. 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D. 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读《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与日本

    +2.4

    +2.0

    -15.9

    -19.4

    与欧共体

    +2.0

    +10.7

    -5.8

    -17.8

    A. 美国经济陷入持续衰退之中

    B. 西方国家经济滞涨同步发生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变

    D. 日本的经济发展优于欧共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绰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5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宣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员额减少100万的决策。会议确定今后两年军队的中心任务是精简整编,搞,好体制改革。到1987年,我军裁军100万人的任务完成。经过精简整编,全军师团单位减少4054个,军级单位减少31个,大军区减少4个。此外,还将野战军整编为集团军,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加强了特种兵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