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0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A. 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 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 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 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5 题
  1.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 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 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 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据此可推知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胸围(cm)

    呼吸伸缩差(cm)

    肺气容量(mL)

    握力(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19.5

    10.24

    3129

    31

    A. 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 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 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 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 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 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 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 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 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 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 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

    A.皇帝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衰落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 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 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加强对岭南地区管理的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

    A. 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

    B. 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C. 地方长官实行世袭制

    D. 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材料主要表明(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A. 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B. 宗法制仍有影响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 易形成冗官现象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减少了决策失误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改变三冗局面

    C. 精简司法机构

    D. 根除官吏贪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 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 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据记载,明代初期以前并没有发布政令的权力,而明初以后六部则可以直接向下属发布命令。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六部拥有了决策权

    B. 丞相制度的废除

    C. 皇权专制收到约束

    D. 六部分割了相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 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 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道:“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 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B. 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C. 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D. 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直接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事件应是江苏人口数量变动表(部分)

    1851年

    1865年

    苏州府

    657.1万

    228.9万

    江宁府

    452.9万

    108.7万

    镇江府

    247.5万

    51.9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可是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这说明慈禧太后

    A.接受列强建议实行革新的真实动机

    B.不愿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

    C.因发动戊戌政变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D.固守传统反对进步的顽固态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遵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力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

    A. 孙中山对民主的执着追求

    B. 袁世凯得到人民的认可

    C. 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

    D. 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 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 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 “跪着”变法的策略

    D. 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题文)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 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 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 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   B. 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 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D. 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题文)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公布建立外交关系。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建交,对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外交史上的“核爆炸”事件

    A. 导致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B. 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

    C. 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 消除了两国间意识形态的分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 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 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 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 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此漫画

    A. 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 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 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

    D. 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

    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明通鉴》卷六十七)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嘉隆之间,深被其祸,今犹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忧也。”(《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万历七年

    张居正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因此他力主“不许别创书院”。(《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九)

    ——摘编自毛佩琦:《所谓“张居正改革”根本谈不上是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实质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