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A. 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 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 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肯定牛顿的发现

    A. 直接推动天文学的革命

    B. 使人类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C. 促使人类开始关注现世生活

    D. 促成理性与思想的自由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 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 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汉朝创业之主刘邦是秦帝国里位卑职微的地方巡警官。他的两个丞相,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僚。樊哙日后为大将,当日不过是屠夫。另一大将韩信寒微时曾一度乞食,黥布与彭越曾为盗。”对这一现象分析最准确的是(  )

    A. 汉朝的选官制度致统治基础扩大

    B. 农民战争基本上摧毁了世袭贵族势力

    C. 汉朝开启中国平民政治时代

    D. 平民参政使汉代社会矛盾缓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后汉书》记载:“马严,字威卿。拜御史中丞,赐冠帻衣服车马。严举劾案章,申明旧典,奉法察举,无所回避,百寮惮之。”由此可见,马严

    A. 掌公卿章奏,纠察百官,权力颇重   B. 职权上属于地方官员,与刺史互补

    C. 其官位在东汉位列三公,位高权重   D. 其监察职权能左右皇帝的决策大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曰:“赐寰宇黎庶罗马公民权……庶民承担诸种负担,亦应共享凯旋之欢乐,此神之天条也。朕之制也,欲显罗马人民之伟大。一旦寰宇黎庶具享公民之权,罗马之伟大远胜海外诸邦,荣耀亦弗先祖可比肩。”该敕令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 授予全体罗马人公民权

    B. 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

    C. 增强罗马人国家认同感

    D. 提高罗马帝国的声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A. 兵部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A. 奴隶贸易的兴起

    B. 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 内燃机的应用

    D. 垄断组织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曲线图》,该图第一个高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

    ②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

    ④变法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的“变革”和“再生”主要是指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③“新经济”的出现     ④推行社会福利制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作品《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道:“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这应属于哪一文学流派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荒诞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C.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D. 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

    ——(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1)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古代东西方先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都希望提出一套救世良方,何为良政?如何实现良政?这是他们孜孜以求其答案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做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注: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如果所有的人都服从法律,国家就会昌盛。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法治应该包括两重含义: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应具备的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分别追求怎样的理想国家?其实现手段有何不同?

    (3)据材料二、三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有什么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与两位西方先哲的治国理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