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综合性学习 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情景默写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句子默写 2 题,名著阅读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文学群星璀璨的天空,谁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如果不分先后,全部交由民众海选,能选得到那位行吟于江风草泽,孤高离群,悯人 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守志安贫,洁净 的陶渊明吗?能选得到那位身历酷刑,笔力千钧,凝练 的司马迁吗?当然,也不会选到那位飞与巨鸟,舞共迷蝶,神思 的庄子了。“远”是一种境界,他们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这不是文学的悲哀,恰是文学的高贵。

    A.淡远 深远 玄远 怀远B.怀远 淡远 深远 玄远

    C.玄远 怀远 淡远 深远D.深远 玄远 怀远 淡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它把岩石融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渊。

    B. 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老信客声辨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C.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历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D. 垂柳全乱了线条,抛举在空中,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 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 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 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要想建立中国的音乐学派,也应当扎根在中国音乐、戏曲、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化根基上。

    ②一次采风,刚踏上大草原,一位同行的京剧名家就开心往地上一坐,脚一盘,唱起了京剧。

    ③西方音乐学派众多,多是建立在本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

    ④我也喜欢京剧,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京剧这么美、这么雅致。

    ⑤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首先要解决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

    A. ①③⑤②④   B. ⑤②④③①   C. ②④③⑤①   D. ⑤③①④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4 题
  1. 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答: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2)阅读下面方框内“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_____。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②_____。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③_____。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①《唐雌不辱使命》:唐雎口口口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口口口口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尝尽人生酸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自己掌握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消息,反映身边的社会生活新面貌、新问题。2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酒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酒是   (cuī)生诗文书法的(jiào)   母。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ɡuī lì)     诗篇与书法珍品。

    ②酒中有少年意气,王维诗句“①       ,系马高楼垂柳边”,描写了少年游侠慷慨激昂,畅饮豪谈的情态;酒中有中年旷达,欧阳修谪居滁州,饮少辄醉,“②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现了他寄情山水,忘怀宠辱的洒脱。

    ③酒中有生活美景,孟浩然与老友闲话农事,“③       ,”,充满轻松惬意;酒中有浪漫想象,李白呼月伴影,“④             ”,排遣内心寂寞;酒中有报国雄心,辛弃疾拔剑细看,“⑤             ”,渴望重回沙场。

    ④酒中还有书法佳话。晋代王羲之兰亭聚会,乘酒兴作《兰亭集序》,笔法遒劲稳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张旭豪饮之后,挥毫落纸,字如龙蛇飞走,人称“草圣”。

    (1)根据拼音写出第①段中相应的汉字或词语。

    (2)根据提示,默写②—③段中的名句。

    (3)根据第④段内容,下面书法作品中属王羲之行书的是(   ),属张旭草书的是(   )。

    (4)完成下列表格。

    名句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品

        

    《水调歌头》

    《三国演义》

    作家

    陶渊明

    苏轼

        

    朝代

    东晋

        

    元末明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班级开展“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对联集锦

    请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节日对联,写出相关的传统节日。

    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  传统节日的名称:    

    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  传统节日的名称:    

    (2)活动二:节日探源

    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的一则调查材料: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材料反映出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活动三:端午采风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日前,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假如电视台记者就此活动采访你,你将发表怎样的观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去,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入泥土中,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了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了,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

    2.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画线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

    3.请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4.全文主要内容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但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

    5.作者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分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6.积累链接:孝感,景色怡人,野花芬芳,树木茂盛,正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花边饺里的母爱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惟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1.简要概述本文主要记叙的两件事情。

    2.第③段中画线词语“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1)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第⑨段里画线词语“花招”的理解。

    (2)将第⑦段中“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改成“饺子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好不好?为什么?

    5.根据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请在两小题中选做一题)

    (1)第②段里,我和弟弟“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看见这一幕的妈妈心里会怎样想?

    (2)第⑧段里,“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我”会怎样想?

    6.小小的花边饺子里,凝聚着浓浓的母爱。读完此文,你一定产生了共鸣,那么请运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叙写一个类似的片段,来表现母爱(父爱)。(不少于5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

    (1)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醉翁亭记》中与它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虚实结合,写晚眺近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商山早行》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毛遂自荐》)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才美不外(________)

    (2)之不以其道(________)

    (3)毛遂自于平原君(________)

    (4)臣乃今日处囊中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3.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 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 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 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平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为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①;汉武得鼎,以名其年②;叔孙胜狄,以名其子③。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④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⑦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据《尚书·微子之命》记载,周成王的叔父唐叔得到异株而共穗的稻子,献给成王,成王命他给与周公,周公得禾后,作了《嘉禾》,宣扬天子之命。②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汾阴一个名叫锦的巫者得到宝鼎(古代常以鼎为传国的重器),奏闻朝廷,武帝命迎鼎至甘泉,并把年号改为元鼎。③叔孙胜狄,以名其子:据《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这年冬,狄人攻鲁,鲁文公使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如,为了庆祝这次战功,叔孙得臣便把自己的儿子宜伯取名为侨如。④雨麦:天上像下雨似的落下麦子,当是附会的传闻。一说是播种麦子。⑤忭:喜乐。⑥饥:谓连年灾歉。⑦繄:句首语气词。

    1.理解文言词义,可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词义;可根据词语所在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可借助语法分析推断词义。请根据语境,借助推断文言词词义的方法,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含义。

    (1)以为休息之所(__________)

    (2)弥月不(__________)

    (3)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客(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官吏相与庆于庭。

    (2)繄谁之力。

    3.以亭台楼阁为题的散文,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具体描写亭台楼阁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例如《岳阳楼记》中有__________,《醉翁亭记》中有群山环抱、泉水淙淙。此文则不然,它不仅没有对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围的景色,也未著只字,通篇都是扣住__________,抒写__________(限2字)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4.请根据选文的内容或形式,自拟一副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

    5.从《喜雨亭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请根据“家国情怀”的含义,完成下列小题。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其家国情怀的词句是__________。

    (2)参照下面画线部分的内容与形式,在横线处进行补写。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秋瑾报国的决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冀着祖国强大,憧憬着生活美满。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传,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6.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欣赏下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1)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

    B字形欹(qī)正参错,或大或小。

    C采用狂草书体,活泼飞舞,奔腾放纵。

    D沉厚中见放逸,尽显书者情感之起伏。

    (2)任选作品中一个双音节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在下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2 题
  1. (2017届中考黑龙江绥化卷)诗词默写与赏析。

    (1)唤醒对古典诗词的记忆。

    ①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②鸡声茅店月,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哲理的两句诗:______,______。

    ⑤四季之美,缤纷妖娆,尽收眼底。请你在古诗苑王国里采撷展现夏日无限魅力的两句:______,______。

    ⑥“中国诗词大会”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这些历久弥新的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之趣,气度神韵,而且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采生活,更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请你写出表现中国国民精神的两句诗:_____,______。

    (2)赏析《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①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上阕写的是________,下阕写的是________,再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代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在“五个一”积累活动中,你班开展“《朝花夕拾》我来讲”读书交流会,请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从画》和《诗画坊》。

    (《阿长与〈山海经〉》)

    B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得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五猖会》)

    (1)请你为本次读书交流会设计一段开场白(不少于30字)。

    (2)A、B两段文字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